从今年1月华为全资控股的“引望”成立,到8月份阿维塔、赛力斯相继以10%的股比对引望投资,这期间,华为方面并没有对这个由车BU业务独立而来的新公司进行高调宣传,一些主要信息来源更多的来自参股方的公告发布、以及业内人士对引望的任务定性、发展走向等层面的分析和猜测。
但是,引望究竟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其预计的估值有多少,下一家参股的企业是谁,未来与余承东主导的智选车业务将呈现怎样的发展关系,这些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疑问仍需进一步厘清。对此,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近日首次回应了关于引望的二三事,令其“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开放平台”的官方定位有了更为具象化的概念延伸。
回应之一:坚持不造车,引望要打造利益共同体
引望成立,包括引资模式确定后,某种程度上为“华为不造车”提供了又一极具说服力的注脚。徐直军用倒推的逻辑证明这一点:“华为只有确定长远的不造车,才会开放引望的股权”。在徐直军眼中,华为亲自造车不是不行,而是没必要——“华为如果造车,充其量就是像手机一样,最后能在华为体系里占到10%-20%的份额,而且做了之后引望只能为自己服务,华为还要建厂,这是无意义的重复建设”。
翻译一下,市场或许不需要一个冠名华为的汽车品牌,但是华为的技术基因可以渗入到多个汽车品牌,以“增量部件供应商”的角色强化自身优势。从2019年到现在几年的时间中,徐直军坦言,华为也是一步步摸索到现在,比如明确做智能化供应商,也是因为当时发现主机厂已经具备电动化的研发水准,而智能化方面乏善可陈,因而成为华为的目标领域。
从车BU到如今的引望,成为华为不断探索业务边界的一种体现,从之前与车企之间的买卖关系过渡到了一个价值分享关系,发挥合力,在技术领域实现1+N大于无穷的效应,这是引望成立的核心目的。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引望的引资条件已经非常明确:车企不能只是财务投资,而不买产品和解决方案,引望需要与合作方利益捆绑,风险共担。“这是构建开放平台的基础”,徐直军表示。
华为此举,想来与全球光刻机巨擘ASML曾经提出的“客户联合投资计划”(CCIP)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与强大合作伙伴联手专注技术突破,最终实现双赢,从而奠定ASML的霸主地位。今日的引望如果运营得当,不是没有希望成为中国汽车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领导第一人。
回应之二:“朋友不设限”,越多越好
目前,引望的朋友圈已经有了阿维塔和赛力斯,两家车企各占10%的股权,目前华为仍持股80%。此前《车壹条》曾预测,倘若华为方面需要保持40%-50%的持股比例,那么或许还将至少有3个席位虚位以待。但从徐直军此次的回应看,引望的朋友圈“胃口很大”,徐直军称,华为并没有控股引望的打算,而是希望投资者越多越好,并且不设上限。目前也正在跟很多车企有所接触。
只是问题在于,随着未来引望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股份必然会不断稀释,当华为在引望的股权结构中不再具有主导权,车企还会对一家没什么“含华量”的企业买单吗?对此,徐直军倒是给人们喂下一颗定心丸,据称华为已建立了相关机制,确保对引望的支持力度不变。但这句话是否能真正落实,还需要根据引望的股东数量、股权稀释程度等再做进一步判断。
而实际上,虽然徐直军表示引望的朋友圈不设限,但也不是谁想来就能来,需要满足最起码的“门槛”才行。第一,必须要是车企,第二,用了引望的解决方案处于第一优先级,第三,必须是战略投资,而非财务投资。
这样一来,率先应用HI模式的企业自然是首要对象,包括北汽蓝谷,东风岚图都是假象资方,只是,赛力斯入局后也意味着引望同样对智选车伙伴敞开了大门,奇瑞、江淮、北汽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位引望之友。只不过,之后的“朋友”或许再难以115亿拿到10%的股权了。徐直军说,这是去年谈的价格,现在已经不是这个估值了。
由此可见,引望的圈子也不是你想融就能融得进去,除了徐直军提出的3个前提条件,车企的财务能力也是重要的准入门槛,百亿起步已成基本操作。
回应之三:智选车好了,引望就会好
话里话外,徐直军对智选车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从这句“智选车发展好了,引望的发展就好了”,直接透露给外界的信息是,华为内部在汽车业务上一直存在的两条线路并行的矛盾正在弱化。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徐直军都是HI模式所在的车BU业务的支持者,而余承东则主导智选车(鸿蒙智行)业务。区别在于,车BU主要为企业提供自动驾驶在内的多种智能化技术,而智选车则主要通过整合车BU的技术,深度参与车企制造、营销等全链路环节,让华为的标签在与智选车合作的产品中更多的外露。显然,余承东的这一做法与徐直军坚定不造车的想法背道而驰。
为此,徐直军曾在业绩发布会上公开炮轰:有些部门、有些人在滥用华为品牌。而余承东作为华为内部主张“造车”的高管则表示:若干年后,大家会看明白的。
而摆在眼前的现实是,智选车模式自发展以来顺风顺水,在形成“四界”格局之后更显现出超强动能,销量走高的同时也在今年第一季度正式扭亏为盈,与此同时,HI模式仍有些不温不火,投入巨大而亏损过多。除了这种体现在业绩上的强烈反差之外,华为也需考虑两条路线中合作伙伴们的情绪和利益点,此前朱华荣在公开场合炮轰余承东“大放厥词”便是例证之一。
或许,正是因为智选车业务正在显现的业务价值,也出于对两条业务线协调、平衡的考虑,徐直军对智选车不再“疾言厉色”,而是以发展引望为先,实现华为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博世”这一核心目标。
写在最后:
在徐直军的考量中,中国汽车产业在未来的整合道路上,不是每家企业都能真正做到坚守智驾灵魂,但引望可以发挥支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引望想要充当的角色不止是汽车智能化的支持者,而是通过引望,进行吸引+引领,与众多有实力、有发展潜能的企业形成一个巨大的技术聚合体,既能为己所用,又能反哺市场。客观来说,这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而言的确是锦上添花的事。
当然,引望的未来还充满诸多的不确定性,很多问题也需要时间来解答,但核心目标足够高瞻远瞩,就像徐直军对引望定名的解读一样——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现在无论是车BU还是引望已经实现了盈利目标,随着战略上加速升级,引望之于中国市场或将成为关键助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