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看完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情绪久久未能从电影中走出。某日收到好友的消息,“看过《里斯本丸沉没》吗?觉得如何?”随即回曰,“非常棒!应该让更多人看到!”“那拉你加入一个‘自来水群’吧!”
好家伙!这个名叫“《里斯本丸沉没》全球救援打捞”200多人的群(目前该群人数已接近500人)有点“天下武林大会”的意思,云集了各方“英雄好汉”。有和电影直接相关的影院、院线工作人员和舟山相关部门人士,也有作家、咨询师和企业界人士,更多的是媒体传播工作者,有像我一样供职于传统媒体,也有各垂直领域的KOL(意见领袖)和博主,涵盖影评、教育、亲子等各赛道……
群发起人是果壳网的CEO姬十三。9月9日看片,身为舟山人的他哭了好几次,20多年来头一次在电影院哭得无法控制。接下来几天,他陆陆续续在个人社交平台发文推荐、自费包场请朋友观看,仍觉不够,在和王丫米等朋友的商量下,决定组建微信群发动更多朋友“安利”这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当时,正是电影差点也要“沉没”之时。该片豆瓣评分高达9.3分,但上映初期排片量不多,票房堪称惨淡。按照原计划,中秋节后多数电影院将陆续下线。
关键时刻,群友们开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企业家自掏腰包,包场组织员工、亲友观影;卢米埃影城负责人决定,全国40家影院长线放映该片;各垂直领域的博主则通过文章、视频、播客等方式向自家粉丝推荐,亲子大V还贴心撰写观影指南:《里斯本丸沉没适合带几岁孩子观影?》,毕竟,人家这推广效应,可是“1拖N”的票房贡献!
也就是在建群后的十来天里,《里斯本丸沉没》票房开始逆风翻盘,相关话题上了近百次热搜,截至目前,累计票房已超过2600万元。其中来自咱这“自来水群”的贡献究竟几何,并不能精确衡量。我却每每被这个群所感动,其程度不亚于电影本身所带来的感动。
导演方励在影片叙事风格包括旁白讲述上,都竭力避免煽情,用不带偏见的事实,冷静理性地讲述事件全过程,与此同时,人性的伟大光辉却异常耀眼,这成为许多“自来水”影迷推崇的点之一。有意思的是,这个“自来水群”本身也充满了相似的调性:理性节制,充满对他人的尊重,却又真心实意地想帮电影一把。
比如,置顶的群公告开宗明义:“自来水”全看个人意愿和能力,不强迫任何人,不想参与或者嫌群太吵,随时可以退群;如果看片时没流泪,不要质疑自己,每个人被感动的方式不一样;有各类渠道资源的,可跟群主联系,日后统一交给导演团队。几天后,方励导演和他的团队陆续进了群,群友们除了整齐送上掌声和鲜花表情包,也没有任何多余客套寒暄。因为大家都知道,导演团队目前忙于各种路演宣传,分身乏术,所有的心意尽在不言中。
再比如,互不相识的群友经常会有相似资源。每逢此时,大家或是一起商量如何把影响做大,或是谦让着让更有能力的一方去做,而不是抢着蹭电影热点,好给自己的账号涨粉。“只要电影推广出去就好,谁做都一样”,是大家常说的口头禅。
在流量至上、营销为王的电影大环境下,方励以几乎倾家荡产的成本,拍摄了一部不追求商业利润的纪实电影;同样,在当下众声喧哗、极易剑走偏锋的互联网场域里,能有一个温和平静、不道德绑架、不片面、不掺杂个人利益,完全因相同价值观相聚而成的群体,也实属难得。
可以说,这是一群相似的人找到了同温层,也可以说,大家完成了围绕里斯本丸的第三次“救援”。第一次救援,是舟山岛渔民救起了英军战俘;第二次“救援”,是方励用10年时间打捞起这段不为人知、快要沉没的历史真相;第三次“救援”,就是四面八方互不相识的影迷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更多人知道这部影片、这段历史。
这个群带给我的第二层感动在于,它仿佛揭示出在当下几乎人人焦虑的时代语境下,寻找出口的一种可能性。用人类学家项飚的观点来说,就是“开发自己的大后方”,去观察“附近”,去关注具体事物,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做一些记录和改进。所谓“日拱一卒”是也。从更哲学的层面来说,尽管高度流动的现代社会,“原子化的个人”已是大势所趋,但人依然有彼此连接、自我实现的需求。自发为一部凝聚了家国情怀、人性光辉的优秀电影做力所能及的推广工作,从中获得的暖意,足以慰藉每一个寒冷无力的夜晚。
方励在此前一次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生命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是我们的生活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是投资者,我们的投入是生命,把生命投入每天的行为,不管是工作还是业余生活……我们获得什么样的回报呢?快乐感、幸福感、荣誉感、成就感、刺激感,这些无形的回报是拿钱买不来的。你遇到对的人,做喜欢的事,你还活在人间,这就是最大的成功。”我想,这段话既是他拍摄这部电影的内心动机,也是群友们踊跃参与,接过第三次“救援”接力棒的动机之一。
事成之日,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