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丨 ㉓时代楷模其美多吉眼中的川藏线变化

2024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弘扬“两路”精神10周年。穿越世界屋脊的两条公路,宛如洁白的哈达,将雪域高原和祖国大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

70年前,绵延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穿越历史和未来,同时通车拉萨。11万藏汉筑路军民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跨怒江天险,攀横断山脉,渡通天激浪,越巍峨昆仑,创造了世界公路建筑史的不朽奇迹。

70年来,“两路”已然由交通物流大动脉,发展成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大走廊、文化交流大走廊和民族融合大走廊。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频道走进甘孜推出“两路上高原”融媒体特别报道;四川日报社、西藏日报社和青海日报社联合推出“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大型行走调研报道;中共四川省委党刊《四川党的建设》、中共重庆市委党刊《当代党员》联合推出“行走川藏看变化”主题采访。各家中省媒体行走川藏路看甘孜巨变,用镜头和笔触聚焦甘孜,深度深入川藏线上甘孜州的每一个角落,以媒体视角生动展现了一代代甘孜儿女顽强拼搏、切身传承“两路”精神和甘孜州这70年在经济、文化、旅游、医疗、教育以及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巨大变迁和发展。








甘孜州传媒中心《“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栏目分期展示中省媒体的报道,用文字、图片、短视频、AIGC等多元产品形态,展现川藏公路甘孜沿线发展新亮点,探寻民族团结新风尚,挖掘“两路”精神新表达,向世界呈现一个新时代川藏路上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甘孜。


图片


“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


跟随《四川党的建设》《当代党员》联合推出的


“行走川藏看变化”

一起看看

时代楷模其美多吉眼中的川藏线变化

“我刚参加工作时都是土路,你看现在都是高速公路;原来邮件很少,现在都是满满一大车,有时候还要加运输车辆;原来送的都是小包裹,现在什么样的包裹都有……”时代楷模其美多吉在甘孜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其美多吉,30多年如一日驾驶邮车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雪线邮路上运送邮件,累计行驶里程140多万公里,没有发生一起责任事故。他以螺丝钉精神紧紧钉在川藏线上,将来自党中央的声音、祖国四面八方的邮件送往雪域的各个角落,用真情奉献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被群众誉为“雪线邮路的幸福使者”,2019年被授予“时代楷模” 。


如今,已经退休的其美多吉再次回忆起他眼中的川藏线变化,依然忍不住激动,感慨于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百姓生活质量的绝大飞跃。


 从土路到柏油路,通过雀儿山从两小时到7分钟

其美多吉往返的雪线邮路,从甘孜州府康定到德格县,全程往返1208公里,海拔从2500米一路攀升至5000米,沿途翻越折多山、橡皮山、雀儿山等大山。“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开车翻越雀儿山的困难程度可见一斑。

“过去咱们都知道在我们甘孜没有柏油路,全是土路,更别说是大山有隧道。三十几年,我在这条邮路上见证的最大变化就是交通上的变化。过去的大山现在已经有隧道了,仅仅拿雀儿山来说,在过去土路没有隧道的情况下,仅仅这这座山,在正常的情况下行驶都要两个小时,有一次遇到风雪,我走了两天两夜,现在通过隧道只要7分钟,这应该说是在2017年雀儿山隧道通车之前不敢想象的……”其美多吉滔滔不绝地讲述道路变化的故事,仍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雀儿山通车时,其美多吉作为社会车辆的代表,第一个通过隧道,他专门记录了时间,记录了那个时间的喜悦和激动。本地的有些七八十岁的父老乡亲虽然一直生活在雀儿山脚下,但是从来没有翻越过雀儿山,通车的那天他们都来见证这一时刻。

其美多吉说,当时他和运输车辆司机、当地百姓都有一个很深的感悟:我们的党太厉害了,我们的祖国太强大了,能够把这么一座大山的隧道打得这么完美,百姓是特别特别的高兴,今后的出行更加方便,生活物资会更加的便利,将来家人出行翻越雀儿山他们也可以睡安心的觉了。


图片

    图为雀儿山隧道通车当天,其美多吉的邮车。


图片

图为其美多吉在雪线邮路凿冰取水。 


 进藏的车从摩托车到私家车,运送物品越来越丰富

 其美多吉行驶在317国道上30多年,他见证了路上车辆发生的巨变。

“老百姓原来的出行,就是骑马赶牛,后来变成了摩托车,现在基本上都是汽车。”其美多吉眼中路上的交通工具变迁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他自己开的邮车也发展了巨大变化。“过去我开4吨的车,邮件只有一个角落的位置。后来换成5吨的车、8吨的车,现在开12吨的车满载,通过邮件我已经感悟到,百姓的生活已经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的不只是数量,还有邮运物品的种类。


其美多吉说,最开始4吨车的一个角落,大部分都是报刊,随后逐渐增加了冰箱、洗衣机,到现在各种农产品、生活用品,日常的用品都可以从网上购买。


之前的农副产品要拿到县城里去卖,或者通过熟人销售,现在在家里直播带货就能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足不出户就能收到钱,收入也大幅增加。


之前的邮件在县城就能派送完毕,现在邮件可以通往各村的每一个角落。百姓做饭的燃料从牛粪到燃气,幼儿园从县城普及到乡镇,就医从必须到县城到现在乡镇医疗设施设备齐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之前的村庄很少有大学录取通知书,而现在每年每个村都有人考上大学。


其美多吉说,这就是他三十几年在这条邮路上看到的变化。


图片

其美多吉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更多“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