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前几天安徽合肥的一场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好在有惊无险,没有人员伤亡。
但有时候,一场意外,却足以让人看清人性。
地震后,有位妈妈发帖说:因为一场小小的地震,女儿要记恨我一辈子了。
原因是当时在店里感觉到地震的时候,这位妈妈第一反应就是抱着儿子往外跑,却忘了去拉女儿,甚至连喊都没喊一声。女儿知道后很生气,都气哭了。
妈妈说很自责,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
可当别人都指责她偏心时,她又阴阳怪气地说:“女孩子心眼小点,以后对她多点关爱。”
言下之意,就是觉得没多大点事,自己是有错,但女儿也太小心眼了,以后对她好点就行了。
米粒妈不能理解,一个母亲怎么可能在生死关头把孩子忘了,这是怎么做到的!到底是真的忘了,还是在那一瞬间二选一呢?
底下网友的评论,也让米粒妈看得心酸:
“你本来就不爱她,不是这一次而已,地震只是把你的不爱放大了。”
“虽然她没有死,但是你已经失去她了,而她失去了妈妈和弟弟。”
都说下意识的反应是最真实的。
代入女儿的角色想一想,真的很绝望。生死关头妈妈心里只有弟弟,没有自己,这对一个未谙世事的小女孩来说,是多么痛心的打击啊!
记得有条新闻,厦门有一栋居民楼着火了,主人带着三只猫和一只狗,狂走33层楼梯逃生……有爱的人,危急时刻喵星人和汪星人都要带着,一个都不能丢下……
米粒妈不由得想起,多年前那部感动了无数人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剧里的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因为地震,被压在了同一块石板的两端。救一个,意味着另一个可能被重力压死。
救姐姐,还是弟弟,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何等痛苦的选择。可时间不等人,妈妈最终选择了救弟弟。
幸运的是,姐姐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当时母亲那一句“救弟弟”,却成了她内心最深的伤,整整32年了,都没有被治愈。
有人看完电影后指责剧中的“姐姐”,妈妈二选一也很痛苦,她也是没办法,为什么不能多点理解呢?
可如果你认真看完电影就知道,其实妈妈的偏心并不仅仅体现在那生死抉择的时刻,而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家里有两个西红柿,弟弟已经吃了一个了,按理说剩下的那个应该给姐姐,可妈妈还是丝毫没有犹豫地把剩下的西红柿给弟弟。
或许对妈妈来说,这只是小事。可在姐姐看来,无论是生活里的小事,还是生死这样的大事,她永远都是被妈妈先放弃的那一个。
这样的伤,她又怎么可能释怀呢?
只可惜,这些偏心的父母,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偏心,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
他们总会说:不就是一件新衣服吗,不就是一口吃的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对于孩子来说,这哪里是一件衣服一口吃的的事。
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没有被爱啊!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连自己最亲最近的爸妈都不爱自己,他们还有什么理由去相信人间的真情和温暖呢?
曾看过一个话题:父母偏心到底伤害有多大?
答案里,充满了各种委屈和无奈。
其中有几个人的回答,让米粒妈感慨万千。
有人说今天在备菜的时候拌了个西红柿,想到小时候妈妈做白糖西红柿的时候,从来只给两个妹妹吃,不给她吃。
尽管现在的她已经快六十岁了,她还是经常想起这个事儿,还是想不通。
还有一个网友说自己的奶奶都已经70岁了,还是忘不掉小时候父母不让她上学,叫她在家干活伺候弟弟妹妹的事。
你看,这种伤害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减,只要被这样区别对待过,就可能会铭记一辈子,哪怕已经过了几十年,那伤害依然存在。
更让人伤心的是,等他们老了,你条件好了,他们就像失了忆一样,扮演起“好父母”的角色。提起过往,他们一脸笑容,桩桩件件细数着对你的付出,好像以往的伤害都不复存在。
而你,则会在他们过往和现在两面态度中反复横跳,想憎恨、想指责,可看到他们已经颤颤巍巍的模样,又不忍心,于是所有的苦与痛,都只能默默咽进肚子里。
这些纠结与痛苦,或许真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
更严重的是,父母偏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痛苦,它动摇的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不敢爱。
就好像《安家》里的房似锦,从小受尽母亲偏心的伤害,以至于有人和她表白的时候,她会本能的拒绝。
不是她排斥爱情,只是她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就像《原生家庭》的作者苏珊说的那样:“一个人小时候看到父母对自己的嫌弃,他不会恨父母,而会觉得自己很差才不被爱。”
你以为你的偏心无伤大雅,却不知道它就像是一颗种子悄悄种在了孩子的心里,不断地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扭曲的树,遮蔽了孩子心灵的阳光。
最可怕的是,你以为父母的偏心只是持续到童年结束吗?
不是的,有些父母的偏心,可以持续一辈子。
还记得那部很火的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吗?
影片中的母亲重男轻女,为了给大儿子祈福,她戒了最爱吃的牛肉;为了给小儿子还外债,她省吃俭用。
而女儿则一直没有得到母亲太多的关注,尽管她最孝顺,愿意把患了癌症的母亲带回家里照顾,可母亲却从来没有把她列入遗产继承人的名单。
以至于当母亲关心她,让她别吃剩菜,因为癌症会遗传的时候,女儿只能酸酸地来一句:
“是啊,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
多么荒诞,多么魔幻?可它却很现实,因为很多中国父母也是这样想的。
米粒妈曾看过一个故事:
一对老夫妇有一儿一女,老头先走了,老婆子把房子一卖,钱全给了儿子,然后说要去女儿家常住。
女儿知道后直接炸了,她怒斥母亲的不公平。可母亲却振振有词:
“儿子是自己家人,当然要继承财产了,你已经嫁出去了,是外姓人家了,我总不能把财产给外人吧。”
女儿听了这话,心寒了半截,但依然好声好气地问:
“妈你要这样说也没问题,那你怎么不去我哥家养老呢?”
老婆子居然说道:“那不行,会给你哥添麻烦的,也增加你哥的负担。你是我亲生女儿,难道就不应该养我吗?”
好家伙,这双标真的是够够的!
说分财产的时候,女儿就是外姓人。说养老的时候,女儿就是亲生的了。好事儿一点没想到女儿,当怨种的机会倒是一次都没落下。
好在最后的结局还算大快人心。当女儿的没有委曲求全,第二天就直接找了个养老院,把她妈送去了。从此女儿只出养老院的钱,很少去探望。
或许有人会说女儿太狠心了,但米粒妈觉得她是明智的。
因为她清醒地知道,父母生养她不是因为爱,只是为了交易。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女儿也只需要履行赡养的基本义务,不必再进行爱的回馈。
但能做到这么决绝的人,真的不多。有些人宁可自己忍受痛苦,也不愿意“断亲”。因为舍不得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温情,而无法摆脱掉一段不健康的关系。
殊不知,这种看似不孝的“断亲”,恰恰是自我救赎最直接的方式。
心理学认为,和伤害你的刺激源隔离,能有效减轻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恢复。这种隔离可以是物理意义上的隔离,比如搬出去住,去别的城市定居,减少和父母的联系;
也可以是心理上的隔离,就是更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忽略父母不合理的请求,就算狠不下心拒绝,也可以用糊弄、敷衍的方式应对,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最重要的是,我们既要看到原生家庭的不幸,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对自己是有主导的,是可以有力量去改变自己的。
当我们能够主动重塑自我形象,便能够成功地从不幸的原生家庭中抽离出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以内在的力量引领自己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最后,米粒妈想对所有因为父母偏心而受伤的女孩们:疗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不是等父母来认错,而是好好爱自己。
同时,也想对所有的父母们说:真正的爱,是平等与尊重,是看见并回应每一个孩子的需求与情感。
只有当父母学会放下偏见,用一颗公平、包容的心去爱每一个孩子时,家庭才能成为真正的避风港,让孩子在爱中茁壮成长,勇敢地拥抱这个世界。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专注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和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