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静洁:与传染病交锋的女中医

“别人是治病,你是医心;有的时候,治病容易,医心很难。”这是一位患者的肺腑之言。

默默扎根传染病临床十八载,广州市胸科医院中医科主任潘静洁带领团队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融合南北派针法,探索出以针灸、穴位贴敷等中医手段联合诊治结核病的独到经验,大大降低了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膜炎的死亡率,并最终形成中医针灸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胸膜炎的相关诊疗规范,赢得了数以万计患者的心。

一路走来,潘静洁从不把传染病患者看作是躲之不及的“洪水猛兽”,她以春风化雨般的侠骨柔情,点亮了一个又一个希望。

走向传染病房

潘静洁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对中医耳濡目染,深受熏陶。2006年大学毕业时,她才23岁,当时已获得广州一所知名三甲医院的工作,但她还是接受了广州市胸科医院抛来的“橄榄枝”。

成为传染病房的女中医,初来报到,潘静洁发现这里有一些与其他医院不同的地方:防护措施更为严格,医生必须每天佩戴口罩,每日需携带两套衣服,用于更换。

早期的防护口罩,又厚又不透气,佩戴一天下来,口罩已被汗水、雾气打湿。后来有了防护程度更高的N95口罩,严密性非常强,但对于医护来说,长时间佩戴出诊、开展治疗,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有时感冒鼻塞,戴着口罩不透气,会突然间不停地咳嗽。”长年累月,潘静洁已习惯了这种工作常态。现在,她上午出专科门诊,下午到中医病房工作至晚上八九点,佩戴N95口罩的时长动辄超过十小时。

开创针灸治疗

2009年,在中医大内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潘静洁进修了针灸方向的研究生学位,随即将她所学的中医医学知识应用于临床。“结核性疾病的患者有不同类型,有脑结核、皮肤结核、肾结核、肺结核等。”潘静洁说,肺结核患者除了咳嗽咯血,有的还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出现胃肠道不适,甚至因为治疗陷入抑郁的情绪。

潘静洁在临床中发现,通过针灸、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等方法,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得到明显改善,心理状况也有所好转。

除了处理药物的副作用反应,中医还能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呢?这一思索,潘静洁用了十年时间来解答。她反复翻阅中医的古籍以及近现代的中医学研究最新进展后发现,用于中风治疗的通督调神针的原理与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核性脑膜炎一度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发生瘫痪、失语等后遗症。潘静洁通过将北派的通督调神针针灸手法引入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中,并融合南派的岭南三针针法,综合手段下患者的颅内高压得到明显改善,针法刺激了间质叶的生成,促进机体的康复,结合西医诊治结核性脑膜炎医学技术的进步,结核性脑膜炎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在潘静洁团队联合诊治下,一部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能重新走路了,一度失语的患者可以重新说话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慕名而来。如今,立足于临床实践基础,潘静洁深入研究针灸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膜炎这两大疾病,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立项。

治病易医心难

谈及为何选择感染性疾病为主攻方向,潘静洁坦言,除了想挑战自己,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这家医院有着浓浓的人情味,像大家庭一样,“有时加班晚了,同事就拉我回她附近的家里吃饭,大家会经常分享,互相帮忙。”

这一份人情味同样传递在患者身上。潘静洁理解患者,并时常给予其心理疏导和抚慰。结核性疾病患者有两大忧虑,一是怕传染给别人、怕被亲戚朋友嫌弃;二是怕结核菌潜伏在体内无法消灭、反复发作。

对于患者的忧虑,潘静洁以身作则打消他们和家属的恐惧心理:“我长年在这里工作,从没被感染过,结核病并不可怕,只要做好防护,居家隔离也不会传染给家人。”做好了患者和家属的思想工作,更需要提升他们对治好疾病的信心,“比你病情严重的人都好了,你就放心吧,相信我,一定能治好的。”

在潘静洁侠骨柔情的浇灌下,不少患者顺利康复、重新回归以往的社交。“潘医生,我结婚了,你过来参加我的婚礼吧。”“潘医生,我生孩子了。”“潘医生,我的孩子都出国读书了。”“潘医生,我都有孙子啦。”每逢人生来到重要的节点,那些已出院的患者,仍然忘不了亲切的潘医生。

医生可以治病,也可以医心。有的时候,治病需要过程,医心往往在一个瞬间。“治病容易,医心难。因为有您,我有了战胜这一疾病的心。”患者发自肺腑的心声,常常回荡在潘静洁的心中。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