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电驴用了将近8年,今天我就是骑着小电驴过来开会的。”
9月24日下午,杨浦区互联宝地园区一角很热闹,骑小电驴来的是大桥街道一位居民,他家距离互联宝地不到2公里;他参与讨论的这个会正是他关心的小电驴充电问题——“什么时候能实现‘充电自由’,来缓解我的‘里程焦虑’?”
电动自行车充电问题困扰不少社区、园区,城市更新如何破圈社区资源瓶颈,满足居民、白领的“满电出门”和“满电回家”?在当天杨浦区人大常委会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举办的“人民城市·人人议事厅”基层民主实践活动中,200多名社区居民群众、白领青年、市区人大代表、专家学者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齐聚一堂,共商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这一治理难题。
满电回家还是满电出门
现场坐着不少小电驴骑手,不少还是资深用户。
“我家有一部小电驴,但只有周日买菜才敢骑,要等别人都充好了电,夜晚我再去充。”一位居民说起小区的充电窘境,“我们这个40多年的老小区,300多户居民,只有一个公共充电桩!小区原来还装过一个充电桩,后来被拆了,因为一楼居民不希望充电设施建在自己家门口。”
另一位居民接过话筒,“我们小区倒是有不少充电桩,但是还是不够用,加班回家稍微晚了一点就抢不到位置了,所以尽管都知道飞线充电很危险,还是会有个别居民乱拉电线。”
这时,有位居民站起来说:“我也骑小电驴上下班,一般选择满电回家,因为单位里有方便的充电条件。”他的话引起在场很多人的羡慕。
“能够满电回家,也是帮小区减轻了一些充电压力。”大桥街道一位工作人员说,要在公共空间稀缺的老旧小区增设停放充电场所,无疑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大桥街道园区多、企事业单位也多,很多都拥有比较大的公共空间,希望有条件的企业能够加装充电设施,也能向居民区开放共享。”
据统计,大桥街道辖区内目前共有电动自行车1.2万余辆,88个住宅小区共提供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220处,可提供充电插口7000个,但尚有4个小区无集中充电场所。
上海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欣分析道,大桥街道的充电桩配置达到1:2,这个配比不算低,但为什么大家觉得不够用,问题可能卡在流动性。他认为,一方面要盘活“存量”,比如有些车充好电依然停在原处,有什么方法能让这部分“存量”流动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在“增量”上动脑筋。比如在企业园区,包括道路等符合条件的地方设置充电桩。
园区能否向市民开放共享
光靠小区自己挖潜比较难,要增量,则需要破圈。
说到“破圈”,互联宝地园区负责人站起来说,“互联宝地有37万平方米,汇聚了美团、得物、福特等企业,园区距离最近的居民区不到500米,有200多个电动自行车充电位,白天主要供园区员工使用,晚上和周末开放给小区居民。”
话音刚落,就有居民接过了话筒,“但是,这个园区我连电瓶车都开不进来啊!”
这位园区负责人当场破解这个“信息差”:“你们可以直接到T2地下车库来充电,我们是向居民开放的,特别是可以满足错峰时间的充电需求。”园区物业表示,园区充电收费是2元8小时,和居民区价格相差无几。
“我们和跟互联宝地一样,也向居民开放。”来自城市概念园区的管理方也来到了现场,城市概念目前拥有200个公共充电位,价格也很亲民,1元4个小时,“这200个充电位可以满足园区白领‘满电回家’,同时也是24小时开放,如果居民愿意跑点路,随时都能进来充电。”
不过,园区坦言也有安全方面的顾虑:“白天我们有安全人员职守,晚上如果200个充电位都在工作,安全隐患很大,我们也会担心得睡不着觉。”
“如果离家太远,有的居民也不愿意跑远路到园区充电。特别是雨雪天气、年纪大的居民来回取车并不方便。”现场也有居民建议,是否可选址符合安全条件的沿街路段加装充电桩,就像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
但沿街加装充电桩会碰到很多问题,比如人行道会不会被侵占,遇到打雷下雨,会不会触电。一位消防领域出身的居民接过话筒说:“据我掌握的信息,裸线在外面的充电桩,无论台风暴雨,都不会触电,这个技术问题已经解决。”
现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破圈涉及选址问题,将充分吸收企业和社区居民意见建议,精准选址,进一步优化充电棚改造和布局,全面防范化解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风险及火灾隐患,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和企业职工。
破圈要破除哪些障碍点
“这一轮讨论下来,大家的共识是一定要破圈,但破圈的障碍在哪里?”邦思迈谈判沟通研究院院长潘黎认为,破圈要解决几个痛点,一个是安全责任问题。比如行人被人行道上的充电桩绊了,由谁负责。如何没有确定责任方,谁也不敢破圈。
一个是经济问题,不同区域、不同小区、不同品牌充电设施的服务费存在差异。“为什么有人选择在家里充,即使小区有充电桩也不用,就是考虑到价格问题。”
一位来自企业的居民道出自己的观点,企业如果能够开发更好更优质的充电桩,可以通过科技赋能来解决用户痛点,现在有一些企业正在攻坚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方案。“我问他们,电动车充电这一块也很赚钱,但为什么企业不愿意研发?他们的回答是,担心装了以后被消防拆掉。”这位市民认为,充电难题可以交给市场来解决,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尽早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目前,广州、深圳已经制定了相关电动自行车充电规范标准,不少企业开始涉足这个领域。
今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版《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均作了明确规定。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表示,要在加强巡查、市场化管理、人防和物防的基础上,强化对非机动车违规充电行为综合治理。
大家认为,在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同时,以人为本、疏堵结合,让更多主体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将社会力量、专业力量汇聚到一起,才能探索更多能够合理解决电动自行车管理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