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冯骥才花了20多年把“非遗”做成了一门学问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著有《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代表作的著名作家冯骥才,二十多年来,把精力投身于“非遗”,不仅“抢救”出实效,还为“非遗”写了一本理论著作。

近日,冯骥才的重磅理论作品《非遗学原理》出版,成为中国非遗学科建设的开山之作。

图片

细数冯骥才的“非遗之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有了今日之功。

20世纪90年代初,冯骥才投身于天津城市保护,并以个人的方式关切文化遗产的当代命运。21世纪初,他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倡导并主持了规模宏大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全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地毯式普查,积极推动国家的非遗保护工作,以各种方式呼吁全社会关切传统文化,并义卖个人绘画作品,创立了我国第一家公益性非公募基金“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

出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责任、使命与担当,冯骥才向国家提出设立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将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等政协提案,提出非遗的抢救和普查、传统村落保护等建议,都得到采纳。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冯骥才立即向国家提出,要紧急抢救羌族文化遗产,并带领专家团队到四川灾区调研,记录、整理羌族文化遗产。他因此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

在多年的文化保护历程中,冯骥才还为其主持的各项大型文化抢救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所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唐卡文化档案》《中国剪纸艺术集成》《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等文化档案和“中国口头文学数据库”,对我国留存、展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2018年,他被授予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

2001年冯骥才先生受聘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于2005年落成,陆续成立了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进行遗产保护的理论建设与学术的探索。在他的推动下,2021年,全国首个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冯骥才说:“非遗学无疑是一个‘前程远大’的学术生命,现在却还身处少年。”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人员李然介绍,《非遗学原理》这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元理论作品,系统梳理了非遗学的起源、立场、使命与特征等,阐述了非遗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图片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