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水华教授:科技赋能结核防治工作,从无结核社区到无结核城区的扩展丨15th结核病东方论坛

编者按:潮涌大湾,慧聚鹏城。由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举办的“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4年年会暨第十五届结核病东方论坛”于2024年9月19日—23日在深圳举行。全国结核病领域的专家学者,在“科技惠民,天下无痨”的大会主题下,分享结核病防治的前沿进展和实践经验。《感染医线》采访了本次大会主席、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卢水华教授,分享本次大会亮点以及“无结核城区”的建设经验。

01

《感染医线》:祝贺第十五届“结核病东方论坛”成功举行,能否介绍一下大会的举办历史,以及本次大会的亮点?

卢水华教授:结核病东方论坛肇始于十五年前在上海发起的学术会议。长期以来,我们聚焦于结核病领域的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与防控策略的紧密结合,尤为重视基础研究对临床研究的推动作用,这一传统始终贯穿于论坛的发展历程中。回首过去十五年间,论坛成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参与,东西方学者汇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讨。论坛的主办城市先后在上海、苏州和深圳三座城市举办,而每一次的会议都见证了学术水平、会议规模及交流深度的逐年提升。参会人数从最初的百余人增长至最大规模时七八百人,不仅体现了论坛的吸引力,也反映了结核病研究领域日益增长的关注度和重要性。

本次会议一如既往地邀请了基础、临床和公卫等多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其中不乏中国科学院饶子和院士和赵国屏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卢洪洲院士等院士专家的发表演讲,以及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或项目的专家参会。大会特别注重会场的互动交流,现场充满了提问、争论、辩论与解答的热烈氛围。这种思想的碰撞不仅加深了学习交流,还促使结核病领域的诸多问题在探讨中逐渐清晰,为国家和政府制定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会现场风采(图源:大会)

02

《感染医线》:您在本次大会报告了《“无结核城区”创建的Xtop(XP)策略》。能否分享一下从“无结核社区”到“无结核城区”的扩展,以及其中应用的创新策略?

卢水华教授:我国的结核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仍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2022年中国结核病估算新发病例为74.8万,占全球7.1%,虽较2021年(78.0万)有所降低,但仍位居世界第三位。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结核病防控中投入了大量工作,并紧随WHO防控策略,中国的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者及科学家响应政府的号召,在结核病的临床诊治、防控等方面也做出许多贡献,但整体上的工作成效与我们的预期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结核病防控策略,通过引入创新科技为结核病防控工作提质增效。

为应对这一挑战,2022年中国疾控中心(CDC)提出了“无结核社区”建设的目标,即某一社区(乡镇/街道、学校、部队、长期照护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等)的常住人口中结核病发病率低于10/10万。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区县开展“无结核社区”试点工作,并将逐步推广至全国范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已经从“无结核社区”扩展至“无结核城区”的建设,比如深圳市南山区已经于今年3月份率先启动“无结核城区”的建设工作,该区的常住人口约180万,加上流动人口可达300万,从几千或几万人口规模的“无结核社区”到几百万人口规模的“无结核城区”扩展,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目前,广东省新成立的疾控局也在省内推广“无结核区县”的试点工作,从社区范畴扩大至整个区县,包括深圳南山区、肇庆市英德(县级市)等,都在致力于建设“无结核区县”。浙江省湖州市等地的步伐更为迅速,已率先提出无结核城市的目标,意味着将在1000万人口规模的区域内实现“无结核”目标。如果能够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各地无结核社区和城区,实现WHO“End TB”的目标则指日可待。

图片

在“无结核城区”建设中,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如何在不过多地增加难度和投入的前提下,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是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我们必须依靠科学管理和详细规划,同时动员社区民众积极参与;同时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更多价格合理、品质优良的结核病防控技术。例如,AI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已展现出巨大潜力,能够大幅降低胸片筛查读片的人力成本,并提高诊断准确率。同时,我们也在努力降低核酸检测等技术的成本,使其更加普惠于民。在COVID-19疫情背景下,我们克服困难,将CRISPR技术应用于结核病检测中,实现了快速、准确且低成本的筛查。这些技术的创新为“无结核社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习和推广。我们相信,在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无结核社区”和“无结核城区”将实现更加广泛的覆盖和更加显著的成效。

03

《感染医线》:您认为终止结核病流行仍存在哪些挑战,如何进一步推动实施End TB策略?

卢水华教授:如前所述,我国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结核病负担全球第三的国家,基数庞大、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这些都是结核病防治所面临的挑战。如果按照传统的公共卫生防疫策略,解决这些挑战可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需要创新结核病防治技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要研发更加“亲民”,可及性、普惠性更好,准确性、时效性更高的筛查诊断技术。我们主持临床研究的AI诊断产品已入选WHO联合遏制结核病全球合作伙伴组织和全球创新诊断基金会推荐目录,主持临床研究的结核快速检测产品(结核杆菌特异性抗原ESAT-6和CFP-10皮肤试验)也被纳入WHO指南,这些创新技术在结核病诊断方面具有高效性和普惠性,才能够被WHO所推荐。

在治疗方面,近年来,结核病新型药物的研发也有所突破,但昂贵的价格仍使许多患者望而却步,这些先进方案尽管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未必适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应用。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保障绝大多数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仍需研发更多老百姓用得起、用得好的治疗方案。

技术的进步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持续的学习探索精神。在结核病防治领域,尽管挑战重重,但疫苗研究仍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本次东方论坛上,我们特别设置了新型结核病疫苗研发的闭门会议,讨论不同类型的结核病疫苗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疫苗研究未来发展方向等,我们期待中国在此领域尽快取得重大突破,加速推进End TB的目标实现。

图片

卢水华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肺病医学部主任

担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候任主委,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儿童和青少年结核病工作组成员,中国防痨协会学校与儿童结核病分会主委,上海市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荣誉主委,广东省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委,第二届国家名医获得者,上海市十佳医师,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负责人,国家自然基金重大课题负责人,国家卫健委流感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药监局新药评审专家,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多杂志副主编、编委及审稿专家

长期致力于TB的发病机制、疫苗与诊断技术开发、流行病学及新药临床试验等领域的研究:深入开展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明确我国大学生人群Mtb感染率和BCG保护效率;构建和组织实施“结核感染免疫诊断分层解决方案”,牵头完成我国40年来首个结核I类新药(EC)的临床试验及上市;积极探索TB防控“关口前移”新策略,建立和推广结核潜伏感染早期筛查和精准干预体系;针对当前TB防治瓶颈问题,提出的“一体化综合防控策略”为“End TB”贡献了中国原创理论和技术产品体系。主持包括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课题在内的国家、省部和市级科研项目11项,合计研究经费超7260万元。在NEJM、Lancet、PNAS等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3篇,组织撰写指南与专家共识3篇,主编专著1部。相关成果获“中国防痨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多次被WHO指南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