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余件史前玉器“出差”重庆,亮相“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特展”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高心同

“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片玉虽小,然承华夏文明,可谓气象万千——9月24日,在重庆“2024长江文明论坛”前夕,潮新闻记者参观了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四川博物院等二十家长江流域文博机构推出的《玉出大江——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特展》。

图片

《玉出大江——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特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古人拿玉来做什么?在古人口中,玉质项链、耳环、手镯都怎么称呼?为什么轻轻一片玉,在中国人心中却分量十足?你知道玉不仅可用来装饰,还能作为权力的象征吗?……展览主体共分“璞玉初现”“美玉琳琅”“礼玉煌煌”“玉归华夏”4个部分,集中展出了玉玦、玉璜、玉璧、玉琮、玉钺、玉人等包括32件一级文物在内的305件(组)长江流域史前玉器,向观众展现了长江史前玉器独特的文化、艺术乃至科学价值,并试图从玉礼制形成的角度揭示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玉出大江》策展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夏伙根介绍,此次展览从传承长江文明,弘扬长江文化的角度出发,阐释长江流域史前玉器起源、发展、繁荣脉络。该展也以玉会友,促进长江上下游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弘扬容纳天地的长江文化精神。

图片

生动的玉器功能展示。潮新闻记者 高心同 摄。

距今9000~7000年,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与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唱响了长江流域玉文化的先声,出现了最早的玉璜形饰。距今7000~5500年,玉器的数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迅速增长,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崧泽文化等形成了以玦、璜为主的玉饰品特色。距今5500~4300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成为重要的“史前用玉中心”,玉器功能开始从单纯的装饰品向礼器性质转变。以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为中心的良渚古国建立起以玉器为核心的礼制体系,将中国玉文化推向了旷古烁今的巅峰。

图片

《玉出大江——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特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在展厅中,潮新闻记者发现了不少“出差”来重庆的浙江史前玉器,一件良渚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神人兽面纹玉琮”尤为显眼。夏伙根介绍,这件玉琮1986年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遗址20号墓,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珍贵藏品,“玉琮呈良渚玉器典型的鸡骨白色,局部沁蚀,有光泽,非常精美。”据了解,本次展览共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市临平博物馆、桐乡市博物馆借用了80余件史前玉器。

图片

该展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借展的浙江余杭反山遗址20号墓出土的玉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浙江在中国史前玉文化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特别是良渚玉文化更是其中的巅峰。本次浙江借展的80余件史前玉器中就有50余件出自良渚文化,其中不乏瑶山、反山等良渚古城遗址核心区域出土的精品。”夏伙根告诉潮新闻记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