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任务一级一个时间期限,原本一周完成,到了基层却成了当天反馈……有媒体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推进工作时存在“级级提速”的现象,让基层干部压力陡增。
常有人调侃,“deadline(截止日期)就是生产力”。给一项工作设定完成时间,能倒逼执行者倒排工期、分解执行。从现实来看,很多工作最初的完成“时间表”,也是按照客观规律、实际情况等制定的。可倘若每一级都在时间上打出过多富余量,或是急于要成果,到了基层,“时间表”自然就变得严重不合理了,甚至会出现“上午部署、下班前就要报材料”“工作刚开展,就要交总结”等尴尬情况。“今天播种、明天催收”,显然不是“敦促执行”,而是倒逼人弄虚作假,以“层层注水”应付“层层加码”。
有句广告词叫“加量不加价”,套用在一些基层工作上则是“加速又加码”。据媒体观察,除了缩时限,一些地方推动工作时加任务、提指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调度督查越来越密集,年评比、半年总结还嫌不够,又安排了月总结、周评比、日调度;比如,执行标准层层增多、级级拔高,哪怕一项单一直观的工作任务,也要分三步走、提四点意见;再如,重点工作台账一级比一级复杂,到乡镇这级要求的材料项目竟比省级多出10余项……越往基层标准越高、要求越多、责任越大,可基层部门有时间、有精力、有人员、有资源担这么重的担子吗?
论及“级级提速”“层层加码”的原因,或是“好大喜功”,指望“加”出漂亮数据、政治资本;或是“爱拍脑门”,脱离实际作决策;或是“层层推责”,一味向下施压,耍太极、踢皮球;还有的是对基层缺乏信任,担心“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为任务指标加码“上保险”。等等这些,无论是主观主义、高高在上,还是功利主义、打捞“政绩”,根子上都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作祟。
“高标准”“严要求”是工作完成之必须,但凡事有度,若“高标准”变成“超标准”,工作超出基层能力和权责范围,只会干不完也干不好。开展工作,一级有一级的任务,一层有一层的责任,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其中的关键,在于“实”字,部署工作任务多从实际出发,按规律行事,多多调查研究,变粗放式指导为精细化服务,做好关闸分流、穿针引线的工作,让执行者“踮踮脚就够得着”。也在于“责”字,“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最大限度厘清权责,也是在压缩加码提速的空间。
务实、明责,就是最好的减负。让基层治理的“小马”轻装上阵,方能跑出干事创业加速度。
撰文: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