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编修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发端,“方志”一词首见于《周礼·地官》。
东汉时期出现了地方志的雏形,如地记、郡书、图经等,记载一定行政区域的山川、风土、物产、人物等情况。
《大元大一统志》开创了一统志编修的先河。
地方志是重要的地方文献,具有“存史、育人、资政”功能,被誉为“一方之全史”和“地方百科全书”,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都人常璩被誉为“中国地方志的初祖”,他所编纂的《华阳国志》作为中国现存最早、体制系统最完备的一部地方志书,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
《华阳国志》(图源:成都市情网)
后蜀皇帝孟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画像(图源:方志四川)
宋代成都史学兴盛,其中范祖禹所著的《唐鉴》是宋代以理学论史的第一部著作,开义理史学之先河。
唐代成都人昝殷所撰《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最早、流传最广的妇产科专著。
后蜀时期诞生于成都的《花间集》是宋词的先导,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是中国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部词集。
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四川第一人是宋育仁。他撰写《时务论》《时务论外篇》,阐述变革主张,倡言向西方学习。
成都自古以来,出现了诸多闻名的作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氛围和生活方式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众多的灵感。
由杨慎编纂,研究巴蜀古代文化最重要、最丰富的地方文献汇编是《全蜀艺文志》。
成都作家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被称为“大河小说三部曲”“小说的近代史”。
李劼人(图源:川观新闻)
《南行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名著,它的作者是成都作家艾芜。
清代文化名人李调元编写的剧本《春秋配》《花田错》属于川剧。
南宋文学家范成大著有《吴船录》一书,书名取自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记述了宋代四川地区的风土人情。
读古人的诗,总会产生丝丝缕缕的共鸣。每一首古诗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等待你细细品味。
陆游是一个极其爱花之人,他曾自述:“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他尤其钟爱梅花、牡丹与海棠。在客居蜀中期间,陆游遍访成都名花,甚至还撰写了一部《天彭牡丹谱》,记录了当时成都人赏牡丹的热情。
牡丹(图源:史志彭州)
唐乾元二年(759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举家入川,后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几间草房居住。其一生创作的1400余首诗中,有200余首是在成都写下的。
公元761年,杜甫第二次游新津时,写下了《题新津北桥楼得郊字》:“望极春城上,开筵近鸟巢……西川供客眼,惟有此江郊 。”
杜甫草堂诗史堂的楹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说到了成都武侯祠、万里桥。
杜甫草堂 (图源:微成都)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寄内”诗和“寄外”诗,寄外诗就是妻子写给丈夫的诗,黄峨的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寄外”诗的代表。
新都区的桂湖公园大门口匾额“桂湖”是当代文豪郭沫若1963年中秋所题,联语“桂蕊飘香美哉乐土,湖光增色换了人间”用了对联传统的“鹤顶格”形式将“桂湖”二字巧妙嵌在句首。
桂湖(图源:成都公园城市)
谁被称为“一瓢诗人”?他就是成都人唐求,他写诗有一个习惯,每写完一首就扔进随身携带的大葫芦里。晚年卧病,他将葫芦诗瓢投入味江,后人因此称唐求为“一瓢诗人”。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都有来成都游历创作的经历,印证了“自古诗人例到蜀”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