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新学期开始了,于是一些家长的神经也开始紧绷:
孩子课堂效率低,需要回家家长教,但是家长不教还好,一教就鸡飞狗跳。可完全放任不管,又难以应付来自学校的压力。
面对这种情况,并不是家长只要淡定就好,或者家长去静待开花就行,而是需要正确的态度和合理的方法。
周四
思维 🌏
全文共3670字,阅读时间10分钟
🌿🎨🌏
一、教育的现实
必须承认,现在的教育情况跟以前是不同的。
低年级校内课程难度加深,没有家庭作业,再加上课间时间变成十五分钟,直接导致课堂时间减少,所以课堂效率的高效对于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但是,低年级普通情况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没太强的学习动力,所以课堂效率很难高效。
再加上,如果没有提前进行过幼小衔接,没有前置知识的积累,孩子真很难在课堂上高效学习。
如果想让孩子学会校内知识,就得家长助力。
但现实情况是,家长带着学,很多时候是逼着学,不学还好,一学鸡飞狗跳。
可如果放弃在家鸡娃,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孩子在学校就处于一个学习的环境,学习效果不好,肯定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人际交往和自信心。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不过分佛系也不过分鸡,不放纵也不高压,有方法地陪孩子度过低年级。
听起来很难,该怎么做呢?
二、孩子究竟在何种情况下
能获得自我驱动力?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不抗拒学习这件事,适应课堂节奏,不会因为跟不上而自卑,就已经是不错的学习状态。
那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呢?今天我们结合《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威廉·斯蒂克斯鲁德 奈德·约翰逊 著 叶壮 译,以下简称《自驱型成长》),来谈谈低年级孩子究竟该如何驱动。
1.因压力而产生的驱动力无法长久,孩子获得的是恐惧而不是动力
对于课堂效率低这件事,很多家长的应对方法就是,回家带着孩子背书、做题。
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孩子是学习能力不行,为了提高能力,需要多做题。
但即使是非常简单的背诵做口算,孩子也非常不配合,甚至经常反抗、抵抗,甚至想尽办法逃避。
几次回合下来,家长会由焦虑变得不耐烦、甚至愤怒,想到来自老师的压力和对未来的恐惧,就会倾向于高压手段,逼迫孩子学习。
这种方式当然有效果,在身强力壮的成人面前孩子会变得听话乖巧。所以,一部分家长觉得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但是,这种压力之下的驱动力往往不会持续太久,孩子是因为恐惧产生的动力。
而恐惧并不是孩子真正的内驱力。
按照《自驱型成长》里的说法,压力分为正向压力、可承受压力、毒性压力。这种因恐惧而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毒性压力,毒性压力非但不能帮助孩子为真实世界做好准备,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孩子如果长期在毒性压力情况下,又缺乏必要的支持,那么应激系统就会被频繁或者长期地激活。
但是,如果成人一味地帮孩子规避压力,接触不到导致焦虑的情境,这往往会让他们在焦虑时的情况更加严重。
所以,太有压力不好,没有一点压力也不好,什么样的压力正好呢?那便是,有压力,但是孩子还能获得应对压力的支持。这种支持会让孩子对目前的状况有一点控制感。
但是,非常令人失望的是,很多家长认为:只要他们现在严厉地管教孩子,使劲逼孩子一把,就能让孩子冲上更高的层次,还能让孩子不必面对自己无法预见的那些痛苦后果。
父母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希望孩子能成功,更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2.多巴胺是让孩子产生内驱力的关键
什么是孩子真正的内驱力所在呢?
答案就是多巴胺。
为什么是多巴胺呢?
其实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其实都不会看得太长远,能让他们欲罢不能的不是目标、奖赏,而是时下快乐的感受。
按照《自驱型成长》一书的表述,就是多巴胺一旦分泌到最佳水平,就会引发“心流”体验。
多巴胺是驱动力的关键所在,当你处于慢性压力中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巴胺水平会逐渐下降,而保持做某件事的动机本就不容易,因此,随着多巴胺的减少,你的动力也随之流失了。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多巴胺更加重要。
如果不知道孩子在什么情况产生多巴胺,最起码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孩子无法产生多巴胺。
高压、逼迫、学习任务太难,都无法让孩子产生多巴胺。只要孩子不开心、不快乐,其实都难以产生多巴胺,更难以产生动力。
比如,字不认识,不会读题,父母又以培养独立性为由,让孩子自己面对陌生的题目,那孩子就很难分泌多巴胺。
当孩子努力完成老师的任务但是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是难以分泌多巴胺的,相反很多时候会一想起要完成某项比较困难的任务,就会变得磨蹭、抗拒、畏难。
所以,让孩子产生多巴胺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知道在哪些场景下无法产生多巴胺。
杜绝无法产生多巴胺的场景,最起码能让孩子感觉:
学习这件事我不是多喜欢,但也不是多讨厌,我还可以学习一会儿。
这在低年级已经足够了。
3.内驱力的三个元素:自主性、胜任力、存在感,
要正确理解,胜任力并不是会做一件事的能力,
而是这件事我不做我就有信心能做好。
有很多老师或者家长觉得孩子成绩上不去,课内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是练习做得太少。
如果练习多做,成绩上去了,孩子自然能在学校获得自信。
又或者很多家长觉得,只要让孩子提前学学,去学校自然会得心应手。
学会了自然就有自信了吗?
未必。
对于普娃来讲,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提前学,而且提前学也不一定占据优势,因为他终将一天遇到不提前学反而比他学得更好的人。
而且,很多孩子发现自己学十遍才会写一个字,别人可能看一下就会了,也会变得不自信。
所以,让孩子对没有学过的知识不产生畏惧感,才是自信所在。
4.目标感,要把目标可视化,
写下来,在无任何驱动的情况下靠着对目标的想象自我驱动
低年级的孩子,目标感没那么强,比如他很想考100分,但是等到看到好玩的、好吃的,他就不去学习了,而把100分这个目标早忘记了。
家长可以让孩子把目标写出来,贴到随时能看到的地方。
《自驱型成长》一书中说,把目标写下来,也有助于人们更多地让前额皮质参与操作,而非仅仅把目标当做一种对即时需求或压力最初简单反馈。
生活中往往有很多孩子明知有的事情要抓紧办,但好像就是无法调动自己的积极性。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往往需要提醒他要做的事,一次次把他从无关目标的事情上拉出来。
所以让孩子把目标写下来,是一种有力的强化,同时也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提醒:这是他的目标,而非你的目标。
5.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拥有自主性,这也是内驱力产生的重要条件
自主性也是产生内驱力的重要因素。
学校里,孩子的生活是被安排好的,写什么作业、上什么课、什么时候下课,什么时候上课,孩子都是没有权力决定的。所以,很多孩子在学校是无法产生内驱力的。
如果在家继续让孩子过清单生活,事事都安排好,那孩子也是无法产生内驱力的,相反会破坏内驱力。
因为被安排不是引导,而是控制。
如果孩子时时刻刻会感觉到被控制,被控制久了,就会习得性无助,不再积极做任何事。
不控制,不等于放任。
比如孩子不写作业,能就此不管吗?可以给孩子几个选项:是玩十分钟再写还是吃完饭后写?在多种选择中,让孩子体会到自主权。
三、如何做好一个低年级孩子的家长
1.分清孩子的问题所在
低年级课堂效率低,有可能是学习动力的问题,也可能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基本逻辑是,先解决动力问题,再解决能力问题。
有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课堂效率不高,就贸然给孩子报很多学科类的课程,希望提高学习效果,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即使老师方法再好,孩子不喜欢学习,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跟不上,会把孩子喜欢的别的兴趣课程取消,其实也是不可取的。
贸然把孩子专心于自己爱好的时间给取消了,不仅不利于学习,相反会使亲子关系趋于紧张化。
解决完动力问题后,可以给孩子一些实际的帮助。
针对每科的薄弱点,以及前置能力的缺失,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
2.多积累关于学习快乐的经历
重视过程而非结果,不要拿学会当做学习目标,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更多的快乐经历,这对高年级产生真正的内驱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要要求低年级孩子一上来就有自驱力,能快乐地把作业写完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3.不要当监工,要当陪伴者
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样可以多积累学习时的快乐经历,多产生多巴胺。
四、面对高要求老师、低学习效果
的娃,家长该如何跟老师沟通
学校对学习不可能没有要求,所有学生一个要求也是非常正常的。学校的要求可能跟孩子的水平不在一个层面,要跟老师沟通,要说明情况,还要摆明态度,自己是支持老师工作的,但是得一步步来,孩子不可能一步登高峰。
把孩子的进步告诉老师,以实际行动表示对老师工作的支持。
把老师的投诉看做反馈,不上火,不焦虑,不把焦虑变成高压。做好自我心理建设。
对于低年级孩子的家长来说,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
家长辅助孩子,并不是取代老师教授知识,而是发现孩子在学习上的BUG,帮孩子去适应、去调整,去面对充满挑战的小学生活。
作者 | 萌小果
亲子教育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