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的民系。据研究,客家人大规模的迁徙有五次。前三次,发生在西晋末至南北朝时期、唐五代时期、两宋之际至南宋末年。后两次,发生在清朝时期。真正把客家民系催生出来的,是客家五次大迁移中的前三次。客家大迁移的后两次,是客家民系形成以后客家人从大本营向外播迁,而前三次则是导致客家民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前三次,是客家先民从河洛到南方的迁移,统称衣冠南渡。
洛阳沦陷与民众南迁
公元311年,匈奴汉国破洛阳后,残存之洛阳民众的出路有两条,大部分是南迁,剩余者筑坞堡以自救。郦道元《水经·洛水注》记载了洛水流域一些坞的名称,如洛阳西部檀山上的檀山坞、女几山附近的云中坞,洛阳东部的百谷坞、嵩山北麓的白马坞、白洞涧旁的袁公坞等。
从永嘉之乱到西晋灭亡前后,弘农太守杜尹将太守府设在一泉坞(在今宜阳三乡),河南尹魏浚率众驻洛北石梁坞(今孟津魏家坡)。公元317年冬,刘聪命刘曜率军渡河南征,攻占石梁坞,魏浚殉国。其子魏该统领余众,迁至一泉坞。东晋加封魏该为冠军将军、河南尹、河东太守、平阳太守,督护河东、河南、平阳三郡。
公元321年,刘曜攻打一泉坞,魏该取得初步胜利后,乘机率大批民众南迁。公元328年,河洛地区的坞堡全部沦陷,驻守河洛地区的东晋将军李矩、魏默等,带大批部卒、民众退往淮南。魏该、李矩、魏默是当时东晋在中原的三大军政集团,他们的南迁是西晋灭亡后中原汉人有组织的最大规模一次南迁。
与北魏对峙的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是南朝少有的明君,他经营30年,使长江流域呈现繁荣景象。公元450年,刘宋北伐,西路军于当年十月攻入熊耳山区。分散在山区的汉族民众纷纷响应,组成5000人的“宜阳义兵”。但是,宋东路军兵败于滑台。刘义隆命令西路军班师,“宜阳义兵”及其家人随军南迁。这是永嘉之乱以来,洛阳地区又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
这个时期,梅州先贤程旼,因避战乱率族人南迁至广东平远坝头。梅州的南迁士族,大都是在两晋南北朝因避战乱而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群迁梅州的。南迁人口往往由士族族长率领,成员大多为其家族、宾客、部曲、佃户、奴婢,以及一些没有能力自保的散户。据统计,北方人口迁到南方的总数为90余万,大约北方每8个人中就有一人南迁;南方人口有六分之一为北方的侨民。
唐五代时期的民众南迁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漳州发生土寇叛乱,陈政、陈元光父子受诏从洛阳率部入闽平叛,带去五十八姓军校在彰州落籍,后又带八十四姓定居福建。后来,陈政被尊为“开漳太王”,陈元光被尊为“开漳圣王”。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举兵,率领15万大军南下,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只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便攻下洛阳,在这里自称大燕皇帝,建立伪燕政权。
安史之乱持续8年时间,战火遍布黄河中下游地区,叛军所到之处,百姓都避祸他乡。这次大乱引发了客家先民的又一次迁徙大潮。这时候还在大江南北游历的诗人李白看到这情况,他写的《永王东巡歌》诗中,一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便体现了当时客家先民南迁的时代背景。
江淮地区军民的英勇作战,有效地抵抗了叛军南下,使得叛军困于江淮以北。因此,避难的客家先民才能在淮河以南的地方驻足。江西是安史之乱后客家先民南迁的主要落脚点。
与此同时,湖南发生苗蛮之乱。《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云:“申泰芝,用左道事李辅国,擢谏议大夫,置军邵道二州间,以泰芝总之。”《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八十九《靖州》云:“申泰芝,有道行,隐于绥宁之莲荷山。乾元间,苗蛮蠢动。泰芝破之,贼遂灭。”
邵道二州,即今湖南邵阳、永州二市,这里多为苗蛮土豪,频繁作乱。唐肃宗乾元年间,发生大规模苗蛮之乱,唐肃宗任命申泰芝为谏议大夫,率军平叛,在邵阳绥宁大破贼兵,平定叛乱。从此,申泰芝驻军于此,他带的部从是今邵阳、永州二市客家人的先祖。
由于申泰芝有开邵奇功,后人将他不断神化,他居住的山也被称为洛阳山,民众在这里为他建立祠堂,历代祭祀。《湖广通志》卷十二《山川志》载:“宝庆府邵阳县小佘湖山,在城东三里,有申泰芝祠。”
唐朝末年,发生了黄巢起兵,又引起了客家先民的大迁徙。当时,天下大乱,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被称为“开闽三王”的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趁机起兵,带领军队攻入福建。次年,攻克泉州,其后逐渐占领今福建省全境,建立闽国。“开闽三王”在世时,治闽四十一载,广施德政,保境安民,经略闽疆。五代十国时,其他地方尚在战乱之中,泉州、福州乃是一派繁荣景象。“开闽三王”还致力于拓展海上交通贸易,成为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开闽三王”的后裔,繁衍成东南王氏大族,成为客家王氏的主流,并播迁到我国台湾和东南亚各国及世界各地。
宋室南渡与第三次大迁徙
公元1127年,金军占领宋朝的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康王赵构继位于南京应天府(今商丘),但不敌金军的进攻,带领群臣一路难逃至江南,史称宋室南渡。历史进入南宋与金对峙时期。
宋室南渡后,北方人开始陆续南迁,而且规模都极其巨大。所以,如果从户口上看,南宋虽丧失半壁河山,但户口数与北宋盛极之时相比居然损耗甚微,这主要是北方大量移民涌进江南的原因。
第三次客家先民大迁徙,多是举城南遁。如抗金英雄岳飞由开封朱仙镇被迫南撤,驻地百姓悉数自愿随军南走;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市)陷落,全城百姓都在守臣李知己带领之下南迁;张俊弃海州南下,于是海州全城便都跟着一直跑到镇江。
西京洛阳一带是宋金反复争夺的地区,河洛民众纷纷南逃。公元1141年,西京留守李兴带数万民众从熊耳山突围,到达鄂州。这是第三次客家先民大迁徙中,最后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南迁。
宋室南渡比永嘉南渡的各色人物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一支什么都不缺的南渡队伍,他们完全可以绰绰有余地把失去的家园在新的土地上重建起来。这些移民迅速在各行业中站稳脚跟并根深叶茂起来,成为勉强支撑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的脊梁。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三次汉人从河洛地区的大南迁,在南方形成了多个汉族民系,客家民系只是其中之一。这三次南迁,不仅是客家先民的南迁,也是闽南人等多个汉族民系先民的南迁。(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