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省际共建产业园听说过不少,但又是跨省合作,又是企业与政府共建,这样的开发园区就少见了。
在安徽,有个园区就是这样的特殊案例——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个开发区由苏州工业园区开发主体中新集团与滁州市政府合作共建,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理念,委托新加坡邦城规划院等单位编制了30项规划。
深耕长三角,面向全世界。
如今,这个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500亿元,累计引进项目341个、75%来自沪苏浙地区,国内外上市公司投资企业42个,世界500强投资企业8个,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66个,已成为安徽外资的重要集聚区。
共建机制突出市场导向,产业规划突出外资引领,营商环境匹配企业诉求。
对标先进,“软件”移植,或许正是这个园区的流量密码所在。
双主体运营
跨省合作,还是政企间的合作,这涉及诸多角色关系和利益分配的问题,这样的“螃蟹”该怎么吃?
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以共建园区为支撑,进行市场化合作,成为皖苏两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解题路径。
中新苏滁高新区以“开发公司+管委会”的双主体运营模式,让苏滁两地通过股份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
园区把不同的职能划归为不同的主体,管理主体是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是滁州市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负责行政管理,包括报批报建,行政复审,征迁安置等;开发主体是中新苏滁(滁州)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等,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来运作。
“园区一级土地开发成本和二级土地市场交易收益,按照协商好的比例,由中新集团与管委会分摊、分享,既保障开发所需的资本投入,也保障政府的土地收益和企业的投资收益。”中新苏滁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中新苏滁高新区还建立“一会两委”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开发公司、管委会联席会议,成立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和规划审批工作委员会,坚持重大事项共同协商、共同决策。
园区设计最具特色的就是“三个三分之一”的理念:工业用地占到三分之一,商住用地占到三分之一,一些河流、道路、空间配套三分之一。建设的不仅是一个工业园,更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科学合理的布局已经成为安徽省产城一体化建设的一个范本,在全省推广实施。
园区产业规划始终是以高端、品牌、外资为引领,包含五大产业,分别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营养健康和现代服务业。
“企服超市”
这样一个园区,“移植”过来的,还有苏州当地办事作风和营商环境。
“2017年,我们决定从上海搬迁到中新苏滁高新区,一开始是租的厂房,后来业务增长,2019年我们拿下这块地。”意特利(滁州)智能数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士孔说。
据介绍,意特利(滁州)智能数控科技有限公司高端加工中心制造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大中型三轴、四轴、五轴加工中心制造项目。产品主要用于航空、轻轨、动车、船舶等行业。
刘士孔表示,2017年至今,在园区的关心和支持下,他们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从中,他也感受到了苏滁高新区对企业的真诚。
“我们做大型设备需要大车运送,但是厂房门口原来的道路不方便超长车辆进入厂区。”回忆起几年前的经历,刘士孔说,当时他在一次与中新苏滁高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交流中随口提了一句这个问题,结果却让他感到很惊喜。“真的没想到,说完之后三天就有人来现场勘查,后面接着进行道路改造。”
其实,像意特利(滁州)智能数控科技有限公司这样得到园区的贴心服务和大力支持的企业不在少数。
中新苏滁高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成立于 2021年7月,由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中新集团与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三方合作共建,通过借鉴和推广苏州工业园区企业服务模式经验,提升亲商服务环境。
园区工作人员在常态化走访中,发现有不少初创企业想要申请政策补贴,但实际进行申报的并不多。
有的企业比较小,没有专员进行申报;还有的企业初来园区,对政策一点不了解。为了不让企业错失政策红利,企服中心上线运行了线上企业服务平台,通过搭建“政策计算器”“企业服务超市”,为企业进行精准画像、智能匹配,实现了政策找企、个性定制。
在平台上只需要输入企业名称,就可以知道企业有什么需求,大数据会将企业和政策进行匹配。企服超市已入驻第三方中介机构超百家,金融机构16家,上线各类金融产品80多项。
“二号章”
中新苏滁高新区参照苏州工业园模式,在全省独家实行“二号章”行政审批制度。
所谓“二号章”,是指省政府赋予园区管委会在项目审批、土地、建设、环保等方面享有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这意味着企业不出园区,就可办好涉企事务,大大降低时间成本。
一般情况,企业开办者在施工之前,需到滁州市进行最后的盖章,但现在他们只需要在园区大厅就能结束这一程序。全程所需时间也从此前近50日节省至30日左右。
中新苏滁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郭永付说,下一步,将攻坚产业经济、抓好创新赋能、提优产城融合,紧盯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等科技含量高和市场前景好的投资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产业链方向,持续在外资招引上扛红旗、作表率,再掀招大引强、招精引新新热潮。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工业稳增长“五大行动”,在产业能级上再提质。
“长三角一体化,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对标对表,我们尤其学习借鉴苏州的为企服务措施和办事作风。”郭永付表示,将深化“软件”转移,进一步开阔眼界、提升素质,推动一体化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据江淮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