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每个区至少要有这“三个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北京将于今年年底前新增11家老年护理中心和8家安宁疗护中心,实现北京市每个区至少要有一家康复医院、一家老年护理中心和一家安宁疗护中心。这是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级巡视员王小娥9月25日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内容。

王小娥说,针对失能、手术以后以及老年人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的服务需求,北京市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转型,目前已转型完成康复医院19家、老年护理中心21家、安宁疗护中心12家。

目前,北京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提供一组数据,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49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

北京正在积极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北京模式”。

“北京市老年人身心状况各不相同、需求复杂多元,重点应保障哪些人群、提供哪些服务,需要深入研究。”郭汉桥说,去年,北京市委明确提出要加强“老老人”的服务保障;本月初,《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审议通过,就是要努力破解这一重大课题。

郭汉桥介绍,“老老人”是指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包括高龄失能和高龄自理老年人。“这些‘老老人’是养老服务的刚需之刚需,也是养老工作的重点之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老人’服务保障好了,养老工作就兜住底了。”

因此,北京市突出资源统筹调配,坚持需求导向,把更多养老服务资源向“老老人”聚焦;突出发挥市场作用,加快培育品牌化、连锁化和规模化的经营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好供需匹配问题;突出医养协同发展,打通医疗和养老衔接环节的堵点断点;突出要素支撑保障,从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服务质量。

北京提供老年友善医疗服务。王小娥说,现在北京市有595家医疗机构创建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比例达到98.7%。根据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多病共存的身体特点,北京市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85%。142家医院提供了快递送药业务,125家医院开设了黄昏和夜间门诊,有130家医院开展医务社工服务。

北京市民15-30分钟的“优质医疗服务圈”进一步织牢织密,3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老年健康服务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6%。

据王小娥介绍,北京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常住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每年一次包括免费体检在内的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延时门诊,开展缺药登记、长处方服务,通过巡诊、出诊、物流快递等方式送医送药上门,搭建了全市统一的基层卫生预约转诊平台。医联体内三级医院提前2周向平台预留30%以上号源,其中专家号不低于50%,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全流程的老年健康服务。

王小娥表示,北京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六个方面,让每个人“生得要优、养得要壮、过得要好、老得要慢、病得要晚、活得要长,在生命之旅谢幕之际走得要有尊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