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长歌奋进 赓续前行再奏华章——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静宁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图片

图片

图片

七十五载长歌奋进 赓续前行再奏华章

——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静宁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75年春潮滚滚,75载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75年来,静宁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经济规模巨幅增长。75年来,静宁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勤劳智慧的静宁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扎实苦干,勠力克难,与严酷的自然条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贫困的社会面貌顽强斗争,绘就了一幅幅绚丽多彩、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图片
静宁县城大景。
1978年静宁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0.43亿元,人均GDP为135元,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来,静宁县不断解放社会生产力,大力推动经济发展,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05亿元,是1978年的246.6倍;人均GDP上升到29799元,增长了219.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68元,增长了138.88倍,年均增速约为10.86%。经济高速增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静宁县改善基础条件、发展社会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菜农正在采收圣女果。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绩,记录了静宁县的发展速度、更彰显了静宁县的奋斗姿态。
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 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75年来,静宁县推进产业增收富民这个核心工作,探路子,调结构,产业体系不断升级。改革开放前,“传统农业主导、工业薄弱、商品短缺、市场萧条”是最大现实。改革开放以来,静宁县最大限度地放活市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尤其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助农增收、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齐心协力发展苹果产业,建成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静宁苹果也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驰名商标等8张国家级名片和“中华名果”等18项大奖,品牌价值达到170.09亿元。
图片
苹果熟了。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扎实推进“强工业”行动,坚持走以农业产业化支撑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工业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育形成了以包装产业为主导,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地毯加工等行业竞相发展、协调共进的产业体系。至2024年上半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96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户。
教育水平持续提升 医疗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
近年来,静宁县坚持教育优先战略,积极争取实施文屏教育园、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1949年静宁解放,全县有省立中学1所,完全小学13所,在校学生6690人,教职工236人。但随着新型文化教育制度逐步建立,静宁县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县域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聚焦建设全省教育强县,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品牌化、职业教育现代化,精准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建强师资队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五育并举”育人体系逐步完善,“双减”政策全面落实,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静宁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2023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42所,公办教职工6783人,在校学生65317人。

图片

学生上课中。

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96家,编制病床数2830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数7.74张,卫生技术人员340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32人,参保覆盖率达96.42%。

图片
义诊现场医生为群众诊断。

静宁县坚持守正创新,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文化为民、文化乐民、文化惠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75年来,静宁县勇挑改善基础条件这个历史使命,战天地、破瓶颈,城乡条件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之前,静宁的城乡面貌基本上是“破、旧、残”。经过几十年的春潮浸润,城乡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历史性改变。县乡村公共交通全部通达,截至2023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为1372条5425.471公里,全县24乡镇中14个乡镇已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硬化路率为100%,自然村通硬化路率为95.94%,农村公路优等路率为18.87%,优良路率为39.66%,城乡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入户率97%,农村电网实现100%全覆盖。

图片

静宁县X085线南河桥。
在城镇,一幢幢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万象呈辉。持续发力打造宜居、智慧城市,坚持因地制宜,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优质绿色空间打造,将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打造家门口的“诗与远方”。2024年上半年,城区绿化面积达到了166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26%,绿地率达到37.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63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74平方米。南河健身长廊落地开放,X085线南河桥新桥建成通行,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图片

静宁县城川镇新农村新貌。

在农村,一座座新式民居拔地而起,各具风格,突出“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六方面创建内容。2024年上半年,创建各级各类“和美乡村”20个,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0个,着力打造葫芦河流域城郊乡村建设示范带,培育乡村建设升级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

静宁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用更美的公园、更多的绿化,带给老百姓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图片

公园城市的建设。

享受绿色生态带来的福利,实施绿色屏障、绿色长廊、绿色县城、绿色乡村、绿色家园“五绿行动”,至2024年3月,全县林地面积达54541.9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2.85%。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风天黄土飞扬、雨天泥浆横流”已成为历史。

图片
葫芦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2019年以来,静宁县争取实施泾河葫芦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界石铺等9个重点乡镇污水处理站、第一、二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7个垃圾中转站、4个垃圾热解气化站、葫芦河支流河道、仁大河渝河甘沟河综合整治项目,打造蓝天碧水宜居之城。
同时,扎实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葫芦河流域综合治理及苹果产业发展乡村振兴(EOD)项目落地,实施葫芦河四河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黄河流域静宁县葫芦河生态治理人工湿地项目和葫芦河渝河连接带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不断修复流域生态环境,让成纪大地的生态“颜值”持续提升。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谋科技就是谋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静宁县围绕省市“强科技”行动,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强科技”行动落地见效,较好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科技实力的显著增强和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成为静宁县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着这座小城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阔步前行。
图片
静宁苹果科创馆分选车间。
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新中国成立初期,静宁县不仅缺乏科研资金、技术还有人才,科技兴农举步维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经费增多(1978年至1985年,共112.2万元),科技组织逐步建立,科技活动出现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静宁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示范为典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如地膜覆盖技术、滴灌技术、温室大棚种植等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通过科技创新,静宁县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区,实现了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
图片

李堡日光温室。

同时,静宁县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了传统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2023年推荐申报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乡村振兴项目1项,争取项目资金600万元。推荐申报省科技厅项目21项,静宁县肉牛产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创建等技术创新引导计划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5个项目获批立项,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
图片
静宁城市的发展。
风雨兼程,铿锵岁月。75年,一串串改革的脚步,一幅幅美好的记忆!我们见证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伟大胜利,经历了春风化雨润沧桑的改革开放,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静宁县委、县政府将带领全县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甩开膀子,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阔步前进、用攻坚创造更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奋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 李芳艳 ,供图:静宁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