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定位及挑战
转载于:财经杂志|作者:刘尚希|本文作者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责编:王祎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定位。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财税改革具有形塑国家治理结构的动能,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经济与社会、效率与公平、权利与权力等重大关系,具有枢纽性的影响和黏合性的作用。
财税体制改革应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和“突破口”。财税既是国家各种利益关系处理的枢纽,也是各类风险关系处置的关键,激励市场创新、实行社会保护、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效率与公平的融合、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等都需要财税打头阵。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国家预算对政府活动范围和方向的规范和约束,通过财税法定,管住有形的手,放活无形的手。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既要财税来兜底和调节,更需要通过教育、健康等公共服务来缩小人力资本积累的差距。健全宏观经济治理,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社会预期,更是离不开财税来铺路。财税改革涉及中央与地方间、区域间、部门间的责与权、风险与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难度最大。落实财税体制改革部署面临的挑战。在经济复苏回升动能不足的情况下,一方面,国家可支配财力的增长明显放缓;另一方面,各领域多元目标任务衍生出来的刚性支出快速增长,财政压力与日俱增。财税体制的一些弊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尚不明显,而当经济处于中等速度增长时,权责不匹配、风险责任不清晰造成的“风险大锅饭”愈发凸显。各种风险的集聚,使财税体制的确定性、可预见性和透明性下降,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财税体制运作的路径依赖突破难度大。在事权属地化管理模式下,有些中央的事权交由地方政府履行,导致本应由中央或省级政府承担的跨区域协调、整合的功能被肢解,最终由市县乡碎片化地来落实,财政资源的空间配置难以优化,老百姓的满意度难以提高。财权统一难度大。中央部门既有本级二次预算分配权,也拥有隐性突破地方预算的权限,“上级点菜,下级买单”成为当前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条条“点菜”事项多,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无法真正通过各级财政预算来明确,支出责任高度不确定,这既使地方政府处于总是被动“买单”的状态,也使地方政府行为处于软预算约束状态,为各种高风险融资提供了条件。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动和家庭迁徙给转移支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带来复杂性。在静态社会,转移支付、公共服务供给可以打“静靶”,而在动态社会,转移支付、公共服务应“跟人走”,必须打“飞靶”,这考验各级政府的能力,尤其是中央与省级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目前出现:人口净流入地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而人口净流出地的公共服务供给过剩的情况。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带来的经济社会空间主体形态的演变,也给战略规划、空间规划、土地规划与财政规划、中长期预算安排的匹配性带来空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