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致隆:美育有助于开发智力,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爱因斯坦说:“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方面我都一事无成。”钱学森认为,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能开拓创新思维,对从事科学工作很重要。袁隆平说:“倾听音乐,才能更好地领悟音乐,领悟音乐,才能更好地驾驭生活。”

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是人与人之间传递真善美的生命教育。在《艺术美育纵横谈》一书中,作者沈致隆通过古今中外艺术审美的实践及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阐明美育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图片
留言赠书

图片

沈致隆,曾任北京工商大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音乐)专家讲学团成员、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访问学者。



《教育家》:创新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源泉,而创新能力来自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三种基本要素,都与美育息息相关。您如何看待美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沈致隆: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开发智力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任务,但对于美育为什么能开发智力,为什么有助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很多教育工作者并不清楚。

近半个世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艺术心理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个自然阶段。艺术不存在严格的逻辑和标准答案,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绝佳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智力开发功能。对儿童这一阶段艺术活动天性的剥夺,就是人为地干涉和扭曲他们成长的自然过程,会对其心理造成伤害或使其智力产生缺陷。“左右脑分工理论”就是艺术活动主导的形象思维有助于想象力与创造力培育和发挥的科学证明。

1993年美国加州大学欧文(Irvine)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让大学生听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后进行测验,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明显提高。同年,英国的《自然》杂志刊登了这一重大发现: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三维空间分析能力,并将这一现象命名为“莫扎特效应”MozartEffect)1994年8月举行的美国心理学会第102次年会上,心理学家罗斯彻公布了她的实验结果:将19名上音乐课的学前儿童与14名不上音乐课的同班儿童相比,在8个月后,前者的空间智能有46%的提升,后者的空间智能仅6%的提升。

爱因斯坦是理论物理学家,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逻辑—数学”智能,从小接受的音乐教育和他极高的“逻辑—数学智能”有何关系?古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音乐理论家毕达哥拉斯说得很清楚:“万物皆数。”爱因斯坦也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由此可见,从小接受的音乐教育、娴熟的音乐技巧和相伴一生的音乐环境,无疑对爱因斯坦“逻辑—数学智能”的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间接地促成了相对论的诞生。



《教育家》:您是物理化学教授,曾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关于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您有什么心得与体会?


沈致隆: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在家中对前来探望的国务院总理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

钱学森是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最重要的奠基人,为强国强军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已家喻户晓。但他热爱艺术,无论在求学时期,还是在美国被羁押后软禁的数年里,或在国内为“两弹一星”拼搏的岁月中,与音乐特别是与贝多芬交响曲终生相伴的动人故事,关注的人有限。

2007年8月3日在家中,钱学森面对再次前来探望的总理很有信心地说:“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此语振聋发聩,不但可以视作“钱学森之问”最权威的答案,也令我感触良多,难以忘怀。

说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心得,我想以自己为例谈谈。我上小学时文科成绩很好,上初中后又爱上交响乐,开始学习演奏小提琴,却对数学、物理感到茫然,摸不到学习的方法,成绩不理想,故决定高中毕业后报考音乐学院。但随着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进步,学习乐队指挥的心得体会增多,才意识到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数理化的学习逐渐开窍。受益于古典音乐中所蕴含的逻辑、理性和哲学思考的启发,升入高中后我的数理化成绩在中西部省份的非重点中学拔了尖。最后,音乐学院没上成,却歪打正着地靠裸分被北京大学录取为理科专业的学生,开启了30多年的化学人生。童年起接受的艺术教育,使我一生因此受益的故事数不胜数,百言难尽。

古今中外,有很多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也有不少普通人的人生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他数十年如一日献身杂交水稻科研的艰辛历程,国人永远不会忘记。但这位世界级伟大科学家的音乐人生,就少有人知道了。

袁隆平一生除了科研,最爱的是音乐,他认为小提琴能演绎出最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音乐,特别是小提琴,几乎陪伴了他的一生。袁隆平购置第一把小提琴的时间是1953年。当时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的安江农校任教。刚毕业就去艰苦的地方工作,母亲有些放心不下,但袁隆平安慰母亲说:“不怕,我年轻,还有小提琴陪伴我。”每到夜晚,在月光满地,蛙声不绝之时,袁隆平用琴声消解一天的疲劳,驱散远离亲人的孤独和寂寞。他的工作地点几乎都是在田间地头,时常满身泥土,在育种阶段他特别忙,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拉小提琴是他调整身心的重要方式。袁隆平之所以能取得骄人的科研成就,这跟他通过音乐来调剂生活不能说没有关系。他自己是这样说的:“倾听音乐,才能更好地领悟音乐,领悟音乐,才能更好地驾驭生活。”
 



《教育家》:“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十分重视艺术为人的发展所带来的潜能,以“在心理学领域为艺术谋取一席之地”为己任,致力将艺术教育推向更受关注和重视的地位。作为他的好友和研究伙伴,您有什么感想?

沈致隆:因为1983年创建了推动全球教育改革的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被誉为“教育界的哥白尼”,其著作已被翻译成32种语言。

这一理论在中国影响很大,全国有数以万计的大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出版的相关专著数以百计,发表的论文不计其数。20年过去,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仍颇受关注。

全球发展心理学家成千上万,为什么是加德纳而不是其他人创建了多元智能理论?答案很简单,加德纳和钱学森一样,可以说艺术造诣和素养对他们一生的事业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用加德纳的原话说就是“如果没有对艺术长期的兴趣和研究,我是绝对不可能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一般来说,我和大多数心理学家虽然没有什么不同,却是他们中的一个特例。当我还是孩童的时候,艺术,特别是音乐,就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与这位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成为同事和朋友,并频繁交往30年,互通邮件超千封,两次应他邀请前往哈佛访问讲学,与他在北京和美国数十次长谈,一起旅游,主编、审校了他的11部中文版著作,亲自翻译了其中5部,可以说他和他的思想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曾开玩笑说他是魔术师,十分“魔幻”地将我这个物理化学教授变成了发展心理学理论的专家。对此,他则归结为:“我们两人都热爱艺术、教育和人文精神。”



《教育家》:教育部2023年颁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里提到一个关键词“浸润”,非常精准地抓住美育的特点。您认为如何发挥“浸润”作用?


沈致隆:教育部的这个《通知》,不但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份美育文件,更是建国75年来学校美育工作的一个里程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对加强美育使用“浸润”(soak)这个关键词,古今中外尚无先例。《通知》提出以美育浸润学生、教师、学校的三项要求,标志着我国加强学校美育的最新高度和最强力度。

至于如何发挥美育的“浸润”作用,《通知》中的三项要求说得很明确,令人耳目一新。其独特之处在于让人们对于需要接受美育和实施美育的对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过去,人们往往认为需要接受美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对学生实施美育的主体是学校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的教师。而《通知》提出需要接受美育并提高审美素养的对象,不仅有学校的全体学生,还包括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师、学校各部门各层级的领导、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以及教育行政人员。实施美育的主体,也不仅仅是艺术学科的教师。其他学科的教师,无论文科的还是理科的,都要深入挖掘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学科中蕴含的审美要素,将艺术美、科学美、自然美、社会美都纳入审美的范畴,将美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美育教学和教研,进而促使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融合,也就是在整个教育系统形成“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从而真正发挥美育在学校的“浸润”作用。
 



《教育家》:您去年出版的《艺术美育纵横谈》入选了教育部2023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您希望这本书在中小学美育工作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沈致隆:这本书是我为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育部门领导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幼儿园园长举办美育讲座内容的总结,我心目中的读者也是这些人。后来发现还有很多中小学生喜欢这本书。究其原因,本书属于普及性读物,以知识为主、学术为辅,用鲜活的实例说明艺术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三大特征,进而论证了艺术美育所具有的怡情、辅德、益智、健体四项功能,能够有效地增强大中小学师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对美育重要性的认识。

本书还得到了中国芭蕾舞团原首席指挥、中国交响乐团联盟首任主席卞祖善先生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将文字说明、配套彩图、二维码音乐鉴赏熔为一炉,不仅可读性强,还可以欣赏多首世界经典名曲。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很抽象,一方面却又能深刻、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可以从富有正能量的音乐中感受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容,从中获取精神力量。希望我们的美育能够通过艺术鉴赏,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和感情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效果远远胜过空洞的说教。
 



《教育家》: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现在还要美起来。爱美、求美、造美,既是物质丰裕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有精神丰富中自主权利的张扬,更是新的文化潮流中审美意识的生长。对于培养全民审美您有什么建议?


沈致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审美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跨世纪以后受到学校美育普及和加强的影响,全民美育的确已经提上日程。除了社会上的艺术教育热,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两份文件的出台。

过去加强学校美育的政府文件,因为属于专业性的教育问题,均由国家教委或教育部发向各省教育厅或教委。而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与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则说明加强美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已上升到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工作范畴,全民美育指日可待。

中国是崇美、尚美的国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处处体现着美的内涵和审美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应包括“爱美、求美、造美”风气的复兴。不过,在此我要指出两方面的误区。一是部分家长的功利主义倾向,将学习艺术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让孩子参加艺术考级为的是升学加分,忽视了对他们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二是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引导,部分群体盲目追星,“娱乐至死”的倾向时有出现。只有走出这两个误区,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美起来”。

福利派送|留言赠书


您如何看待美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选择点赞最高的3个评论者和2个优质留言的读者,赠送《艺术美育纵横谈》1本。截止日期:9月29日中午12点。


图片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4年9月刊第2期,原标题《美育何以“浸润”生命》
作者 | 李香玉
统筹 | 周彩丽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教育家》杂志2025年征订

《教育家》杂志大16开,全彩印刷,周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0-1372/G4,国际刊号:ISSN 2096-1154。


订阅方式:


一、电话订阅


电话:010-67071542  62253451(全套,全年订阅价720元)


图片


汇款附言请标注订阅刊期和详细邮寄地址。


二、微店订阅


图片




图片



好校长,亮出来!丨“寻找中国好校长面孔”活动启动
《教育家》2024新年献词 | 时光不会辜负你的坚持
这份被校长、老师们盛赞的“学习资料”,学校必备!

助推学校品牌推广、内涵提升,助力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尽在这个平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