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碳市场发展为投资者带来多样化机会,应加强国际合作

图片

最新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碳市场的发展为投资者带来了多样化的机会,包括参与低碳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能效改善项目、清洁技术和解决方案等,投资者不仅可以获得经济回报,还能支持经济的低碳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

由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院主持编写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报告(2023~2024)》(下称《报告》)26日发布。参与编写的专家介绍,《报告》重点关注了全国碳市场第二履约期动态和发展趋势,提出的多项促进碳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建议,可以为推动中国碳市场的成熟发展、稳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参考。

在碳市场的发展中,资金流向和投资机会是其中一个关键方面。《报告》称,碳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机会,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低碳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及其他低碳技术和解决方案。

专家分析说,一方面,投资者可以通过参与低碳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获得回报。这些项目涵盖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项目股权、债券或其他金融衍生品参与这些项目,从中获取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经济回报。

另一方面,碳市场还提供了投资能效改善项目的机会。这些项目旨在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浪费,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能源管理系统和有效的能源使用方法来提高能源效率。投资者可以通过参与能效改善项目来实现经济回报,同时也能够降低碳排放并节省能源成本。

《报告》认为,投资清洁技术和解决方案也是碳市场的重要机会。这些技术和解决方案旨在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例如,电动车辆、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和能源储存技术等创新的清洁技术。投资者可以通过参与相关公司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或绿色债券等方式,获得清洁技术市场的潜在经济回报。

上述专家表示,碳交易和碳市场基金也是碳市场中的投资机会之一。碳交易是指通过购买和销售碳排放配额来实现碳减排目标的行为。碳市场基金则是专门投资于碳市场相关资产的基金。投资者可以通过参与碳交易和投资碳市场基金,从碳减排活动中获得经济回报。

此外,碳市场还创造了多种碳金融产品和工具,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选择合适的产品和工具。这些碳金融产品和工具包括碳配额、碳信用和碳期货等,通过与碳排放相关的金融交易实现经济回报。

图片

碳排放权交易有助于支持经济的低碳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摄影/章轲

经过3年的发展,全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数据质量全面改善,以碳市场为核心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形成。

生态环境部今年7月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显示,全国碳市场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碳排放配额成交量2.63亿吨,成交额172.58亿元。

生态环境部本月还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明确建材(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电解铝)行业基础条件成熟,可从2024年度起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届时全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将达到约60%。

上述《报告》认为,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功的关键。例如,高效的交易平台不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易环境,还能保证交易的公平和透明。此外,监测和报告系统是评估碳排放和配额交易的基础,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公信力至关重要。创新技术,如区块链、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为提高市场效率和增强监管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

《报告》认为,市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将使得市场运行更加高效和透明,而持续的技术创新则将为碳减排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时,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合作也将推动技术和经验的交流,有助于形成更为成熟和高效的全球碳市场体系。

国际碳市场合作对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报告》称,未来,中国在国际碳市场合作方面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目前,加强国际碳市场合作在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协调不同国家的市场规则、标准和监管机制方面。不同国家的碳市场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定,协调这些差异以实现有效对接是一个挑战。此外,国际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各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也会影响合作的进程和效果。

《报告》认为,中国可以借助国际平台,与其他国家共同制定碳减排目标,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碳交易机制的国际互认。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能推动全球碳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