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世遗”,黄河口向世界递出崭新的“生态名片”| 黄河时评

图片

九曲黄河绵延万里,一路向东,奔腾入渤海。河海相汇孕育黄河三角洲,万物生长,候鸟迁飞从这里停歇再出发。

当地时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次成功跻身“世遗”第二期的相关保护地包括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为山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图片

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位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拟建设的黄河口国家公园,总面积达879.88平方公里,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候鸟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此次申遗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自然遗产保护方面的卓越成就,更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新的标杆,也意味着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正式成为全球瞩目的自然遗产地,向世界递出一张崭新的“生态名片”。

现在的大河之洲万物生长、生机勃勃,但早年间,作为退海之地,这里还是一片光板地、盐碱滩。1992年,黄河三角洲建立保护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连通水系、科学补水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为候鸟提供了更加适宜的栖息繁衍条件。如今,这里的鸟类种类已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73种,现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5种;植被种类由1995年的393种增加到现在的685种。

世界自然遗产代表了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如独特的地质结构、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显著表现。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开始。

著名鸟类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鸟类学教授张正旺提到,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的面积大、鸟类资源丰富、珍稀濒危物种多,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作为申遗技术团队负责人,他认为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拥有明显的入选优势。

图片

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是肯定也是契机,不仅提升了黄河口的国际知名度,也为东营市乃至山东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继续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加大湿地生态修复力度,提升鸟类栖息地质量,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候鸟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东营市和山东省将继续向世界交出高分生态保护答卷。

在这片大河之洲,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正为迁徙候鸟打造更便利的“驿站”、更宜居的“家”,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评论员:李巧妹 编辑:曹梦佳 校对: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