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进国内外城市文学的相关交流,促进城市文学创作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拓展,第六届城市文学学术年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国内专家学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城市文学,集体发声。
与会人士带来主旨演讲,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城市文学研究”“人工智能与文学研究”“智慧城市与文学”“古代文学中的城市文学地图研究”“空间美学与城市文化研究”等议题展开讨论。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赵辉表示,2014年至今,由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发起的城市文学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城市文学”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更映射出时代变迁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第六届城市文学学术年会的举办,不仅是对过去一年城市文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一次深入探讨与前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发表着独家观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每一代学术都有时代特性。当前的文学研究和文学讨论空前繁盛,同时又空前空洞,这样的现状需要改变。”在他看来,任何学术如果得不到思想史的支撑,就难以有长足的进步,这是世界性的问题。“我们处在人文学科艰难的时刻,城市文学讨论也面临这样的危机,但机遇总是在危机中诞生。”
《青年文学》杂志主编张菁则从一家杂志的新鲜视角观察城市文学生态。她说,“城市文学”的写作越来越成熟,成为文坛瞩目的领域。《青年文学》自2019年开始的城市文学排行榜,43%都是45岁以下的青年。他们的写作天然具有城市意识。
多位作家、学者同样带来新鲜视角和鲜活观点。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宁肯谈及“城市小说的味道——京味小说的再思考”。他认为,“城市文学”的味道,是一个城市显而易见的特点。把京味表达出来,也就把这个城市的灵魂给表达出来了。但是,如果一个城市有了这样的标签之后,反过来也会抑制了对这个城市的挖掘。“京味只是标,不是本。小说本身的东西才是本。”
论及京味小说,一定会谈到老舍先生。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玲“描摹”了老舍的三副面容。一副是当老舍面对北京风景时安恬的面容;第二副是思考人的命运,尤其是打量北京人命运的时候,一副悲哀的面容;第三副是谑笑的面容。
“20世纪90年代中国叙事文学的风景描写非常少,风景在小说中逐渐消失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根源在于中国文学已经由乡村叙事转变为城市叙事,尤其是青年作家的小说更是如此。”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王德领对北京文学中的风景书写进行着别样的观察。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风景是一种京味风景,自然风景退隐,老北京的人文风景凸显。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风景是一种物化的风景,在邱华栋的小说中,自然风景已经不见了,京味文学里的人文风景也消失了,只有时髦的“物”在展露自己。
由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发起的城市文学论坛已举办六届,并出版了系列集刊《城市文学地图》,致力于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个学术思想交流的平台。此次年会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青年文学杂志社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