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万亩山楂树的“蝴蝶效应”


核心提示

过去,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镇沟壑纵横,黄土满坡, 十年九旱;历史上种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都难;“陇中苦瘠甲天下”是出了名的贫穷地区。

在新时代,农民企业家常海增返乡投资4.5亿多元成立农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在干旱贫瘠的黄土地上栽种万亩山楂园,发展绿色高效富民产业。如今的黄土高坡变成了满目葱茏、绿树成荫,果蔬飘香,生机斐然的一片绿洲。农业合作社吸纳400多位村民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胜义、常河、南河、王庄4村1300余户农户稳定增收3.6万元。


“一棵树”撑起绿山富民“大产业”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当2024年第一缕秋风拂过田野,陇中大地开始奏响丰收的序曲。眼下,通渭县常家河山楂小镇万亩山楂示范园内已是红彤彤一大片,一颗颗饱满的山楂果挂满枝头,丰收在望。  

9月21日,通渭县常家河山楂小镇举办“庆丰收、促振兴、享山楂之美”庆祝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活动。来自周边县市的游客与当地百姓相聚在山楂小镇,在漫山遍野的山楂树林地、生态果蔬园里体验乡村休闲旅游的乐趣。山楂小镇人用双手捧上一个金灿灿的秋天,共同庆祝丰收的喜悦。

图片

来自洛阳市的游客梁凌感慨:“我们完全没想到,隐藏在黄土高原沟壑群山间的山楂小镇,是农场、林场、果场,更是养生园、游乐园、大观园,甚至仿佛是满目葱茏世外桃源……”

可不是吗?夜雨初霁,晨曦辉映,万道霞光把万亩山楂苑笼罩在静谧祥和的氛围之中,宛如碧海,撼人心魄。

5年前,常家河福兴德农牧林专业合作社首次从山东引进可栽种1000亩的山楂树苗,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最早加入合作社的村民马启明看到山楂果变成了“摇钱树”,今年,他家的承包地基本都种上了山楂树。目前,常家河镇已完成山楂树栽植1万余亩,年收益可达到2200万元。

为了走“产业富农,以旅促农,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福兴德合作社将山楂推广种植作为推动乡村经济高效快速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山楂种植规模从当初的千亩示范园发展到万亩种植基地,成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志性工程,也成为常家河镇的富民主导产业,因此,常家河镇也被命名为 “山楂小镇”。更重要的是,当年山楂的成功推广种植,不仅带动常家河镇周边5村121户贫困户,通过就地劳动力转移、土地入股分红、产业孵化等形式实现了精准脱贫;而且随着山楂切片、山楂罐头、山楂饮料等10万吨精深加工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以及科研、电商服务中心建成运营,合作社吸纳周边村民400多人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一花引来万花开。山楂小镇除了广种山楂,还培育种植玉木耳、樱桃、黄桃、珍珠杏、葡萄、蔬菜等高效果蔬农业,形成了一条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链。

玉木耳栽培基地是福兴德产业园的三大基地之一,玉木耳栽培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合作社对有发展设施农业栽培意向的村民,免费提供全程技术支持,村民采取自己种、联合种等多种形式进行栽培推广,带动辐射胜义、常河等周边村不断壮大产业发展规模,通过创业孵化带动,从而实现农户自身良性发展,创业致富。短短5年,乡亲们栽培玉木耳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目前,福兴德合作社已铺设现代喷滴管道设施27公里,建起木耳栽培大棚84座,栽培木耳40万棒,仅木耳一项,年收益近300万元。

秋风飒飒,常家河满山遍野的山楂日渐泛红,果园里的苹果、葡萄都熟了,常家河的三沟六坡都绿了……如今,集农业示范、生态教育、产业培训、乡村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一体的常家河山楂小镇,已成为甘肃省乡村振兴的示范点,“美丽乡村”的新样板。

9月21日,走进福兴德合作社的万亩山楂园,我们和几位正在采摘山楂的社员拉起了家常。王庄村马定存夫妻俩都在福兴德合作社上班,每月工资5000多元,还流转了10亩地又能收入4000多元,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家里几口人?”我问。

“儿子儿媳在城里上班。家里2个老人、2个孙子,加上我们两口子,共8口人。”马定存回答。

“在家门口上班既挣工资,又能照顾老人和孙子,很方便吧。”我说。

“前几年我一直远去新疆打工,没办法照顾老人娃娃。现在家门口就业,一家人早晚在一起,满满的幸福感!”马定存爽朗地笑了。

正在采摘山楂的女村民刘新艺接过话茬:“在合作社上班不仅每月能领4000多元工资,方便照顾老人和娃娃,还省下了一笔外出打工的车费。”

和刘新艺一样,有近400位村民长期在福兴德合作社高效农产业示范园务工。生产高峰期用工在500人左右,辐射带动周边胜义、常河、南河、王庄4村1300余户农户稳定增收3.6万元。

不难发现,新时代常家河山楂小镇的农民都具有两重性;因为,他们在福兴德产业园上班时,穿着整洁的工作服和农艺师讨论的是温棚湿度温度,土壤PH值,产值效益等等;下班回到家里,换上便装又和邻居们谈论的是农令气候,种子育苗,庄稼长势……

万亩山楂林还带来了更多的“蝴蝶效应”,通渭常家河山楂小镇田园综合体,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了定西市乡村高效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带动了山楂小镇的旅游业、餐饮业、宾馆业、加工业、演艺业。2020年山楂丰收之际,福兴德合作社承办了首届常家河“山楂小镇”乡村文化旅游节,与会人数10.8万人,成为通渭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的乡村旅游盛事。“山楂小镇”也成为通渭县全域乡村旅游的热门景区。

图片

图片

近5年,山楂小镇年均接待游客近逾百万人次,仅接待旅游团就达1267个,促进合作社村民户均增收3.5万元以上,创造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高效农业,美丽乡村,农民富裕”现代田园综合体,犹如一幅壮阔的生态文明画卷在这里徐徐铺开。

图片

一个人的播绿情怀

在乡村振兴路上,甘肃省涌现出了一批领头人,他们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同时,践行新时代企业家的职责,带领乡亲奔小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最近,在“全国作家陇中采风”活动中,我们见到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常海增”,聆听了他返乡投巨资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发展现代高效特色产业,奋力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的坚毅故事。

过去,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常家河十年九旱,沟壑纵横,黄土满坡,历史上种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都难;“苦瘠甲天下”是出了名的贫穷地区。

常海增刚上小学时,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外出在建筑工地打工学习瓦工技术,经过20多年的打拼,成了甘肃锦华建筑集团的民营企业家。有了一定的财富实力后,待他回到家乡时,常家河依然贫困。他便出资建学校、修公路、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困难老人……

常海增从小最喜欢绿色,他最敬佩的语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其实,为了这片黄土变绿洲,常海增不知付出了多少个日夜的煎熬。

2018年末,时任通渭县委书记邵志刚约见常海增:“老常啊!常河镇有几个村的80多户贫困户,你有什么好办法支持一下吗?”

“光‘输血’不成,如您能找到‘造血’的项目,我投资帮乡亲们奔富路!”常海增快人快语。

“我在山东出差时,看到当地的山楂产业做得好,产品供不应求,你考察一下,看能否引进到通渭来?”邵志刚语重心长……

翌日,常海增派助手朱永峰带队前往山东省调研考察。调研组先后拜访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泰安市果树研究所的专家,仔细考察了山东的山楂树种植技术、土壤、气候、适应环境以及后期的深加工和生产线。

同时,邀请山东专家们来通渭“把脉”。专家们在常家河镇实地考察土壤属性及种植条件。经过充分论证,得出了结论:常家河的气候、土地非常适宜栽种山楂。听了专家的分析,常海增返乡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2018年金秋,通渭常家河福兴德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这是锦华公司从建筑行业到投资家乡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守护青山绿水的华丽转身!

2019年初,在通渭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常河福兴德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余亩,调运山楂苗50000株。

当年4月17日,常海增挥锨挖土,第一棵山楂树苗在常家河的黄土地上扎下了根!

没有水,常海增带领乡亲们修建蓄水坝,雨季将常家河的水拦住,再把水抽到山上蓄水池净化,然后通过庞大的滴灌系统输送到田间地头。即便是下雨,地上流淌的雨水也会被收集到蓄水池。水贵如油,一滴也不能流走。

2021年,随着甘肃省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通水,常海增又投资1300万元,历时两年,建成了5万立方米的蓄水池。黄土地有了更充沛的水的滋润,山楂小镇愈加焕发出勃然生机。

天时地利人和,当年种植的一批山楂树苗悉数成活、茁壮成长!

经过一年的长势观察,福兴德合作社陆续引进大金星、甜红子等优良山楂品种,积极引导周边农户参与,山楂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展至近万亩。为了鼓励带动乡亲们种植山楂的积极性,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劳动力入股分红、基地孵化等模式,当年就为常家河镇胜义村、南河村、常河村、王庄村等贫困农户创造就业岗位240多个,吸纳300多位乡亲们在山楂小镇务工。

赤心播绿,常海增和他的福兴德合作社近5年累计投资4.56亿元种植万亩山楂,发展千亩现代高效农产业不仅给常家河的黄土地披上了绿装,而且直接或间接安置400多位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情暖定西”典型人物发布会上,定西市委宣传部给常海增的致敬词是:“走出大山追梦,回归家乡创业。大道如虹,激活致富梦想,托起小康日月。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一切和桑梓紧密相连。你是拓荒者,你的付出已镌刻在故乡山河。山楂红了,日子火了。”

常海增不仅被定西市委评为“情暖定西”典型人物,同时被甘肃省委、省政府评为“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还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图片

图片

一面党旗引领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甘肃陇中人民吃苦耐劳,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这里的人民群众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榜罗镇会议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一代接着一代干,改写了“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历史,撕下了“苦瘠甲天下”的屈辱标签。如今通渭县的山楂、无公害蔬菜、金银花、苹果、玉米为主的循环农业是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重要支撑产业。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漫步山楂小镇,随处可见党旗在高高飘扬。

在这片乡村振兴的热土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自福兴德合作社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瞄准乡亲们“有活干、有钱赚,家家户户有奔头,和和美美好日子”的美好愿景。 合作社党支部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争当乡村振兴先锋”,“山楂林里映党旗”活动;还组织党员干部到临近的渭源县元古堆村参观,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每年坚持开展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年度优秀党员”。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福兴德合作社还投资建起了“毛泽东诗词石林文化园”“孝悌公园”“农耕文化长廊”等公共文化设施。党员带头培育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聚力打造“党旗引领乡村振兴”,抓产业、抓管理。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乡亲们的精气神愈发振奋,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为保证合作社高效农产业健康发展,福兴德合作社党支部,将产业集中片区的胜义、南河、常河、王庄等4村通过党支部联建,把70名党员聚在了产业链上,带动336家农户加入合作社,促进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共同脱贫。尤其是在山楂小镇进行美丽乡村振兴建设中,合作社党支部的党员干部,长期在田间地头和群众同劳动,同吃饭,共冷暖,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党员的身影成为乡村振兴建设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山楂树染绿了黄土地,改变了常河人的命运。山楂小镇已经成了全省美丽乡村的“样板”,到这里来的客人越来越多,参观团来了,客商来了,游客来了,全国的作家采风团也来了;作家们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写成散文、游记、见闻、诗歌、报告文学;他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山楂小镇的沧桑巨变。

来自浙江省的作家、诗人杨光洲到山楂小镇采风时感慨不已,欣然命笔——新绿染荒山,果红妆古塬。开花洁胜雪,结果赤如丹。锄落穷根断,苗长富路连。谁言无舜禹?小镇有新篇。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山楂小镇“满山红遍,层林尽染”。山楂园成了网红打卡地。山楂从采摘到最后变为商品出售,实现了一条龙生产链条,从田间地头直接走上电商平台,来自国内外的订单纷至沓来。山楂小镇生产的山楂系列产品已成为包括北京同仁堂、佛慈国药等大型药企的“抢手货”。福兴德合作社还不断组织技术力量积极创新研发山楂果深加工,生产出山楂茶、冰糖雪球、冰糖葫芦、山楂片、山楂罐头、山楂饮料等;无公害产品玉木耳,牙苗菜、宽粉等不仅畅销省内外,还漂洋过海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有记者问:“你这么大的投入,什么时候能收回成本?”常海增笑着说:“这哪能收回成本!我也没考虑这个事。只要家乡的黄土地变成绿水青山,乡亲们在家门口有事做,有钱赚,过上好日子,我的愿望就满足了。”

这,就是新时代陇中一位农民企业家明朗的胸怀和描绘在黄土地上的“乡村振兴”画卷。

文·图丨奔流新闻特约记者 郭月明  穆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