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军 张俊杰「广西农村商业联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昆山杜克大学教授、绿色金融60人论坛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18期
我国是全球气候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根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我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极端高温、极端降水和超强台风等事件发生的频次、强度以及持续时间增加,气候风险指数呈上升趋势。气候变化严重威胁实体经济安全与金融系统稳定。以银行业为例,不利气象条件和极端气候事件会导致借款人收入下降、抵押物和质押权益灭失,从而造成信用风险。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做好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202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金融机构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风险控制体系及公司治理框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工具和方法,开展气候风险评估。
农村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承担着支持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农业经济的气候脆弱性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抵押物价值,以及农户的生产资料和生计能力等面临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严重威胁。预计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仍将持续,气候灾害发生的频次、强度及严重性将进一步增加,这将给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带来更大挑战。
第一,在不利气象条件和极端气候事件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和经营压力显著增加。根据测算,年极端低温(低于5℃)天数每增加一天,广西县级农合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平均增加0.24%,利润总额平均下降0.94%。而在极端干旱的高温(高于35℃)情景下,基于财务指标测算的承受风险水平将上升4.1%~11.9%,部分测算结果显示承受的风险水平甚至上升超过60%。
第二,在不利气象条件和极端气候事件下,农村金融机构客户的还款能力显著降低。针对农户生产类贷款进行的测算显示,年极端低温、高温天数每增加一天,农户贷款本金逾期金额将分别增加2%和2.6%;年极端高温天数每增加一天,农户不良贷款余额将增加3%;极端涝灾月份(月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超过2)每增加一个月,农户不良贷款余额和笔数均将上升18%左右。
农村金融机构应对气候物理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是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物理风险重视程度不足。农村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其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转型风险,而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物理风险是保险业应关注的重点。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由于自身资源和管理水平相对有限,长期以来更为关注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气候物理风险系统性应对方案,既缺乏认识和动力,也缺乏能力。
二是识别和评估气候物理风险的标准化计量方法缺乏、数据基础薄弱。在计量方法上,由于气候物理风险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异质性等特点,风险影响因灾害类别和地域环境不同存在较大差异,难以统一进行定量评估;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权威通用的气候物理风险评估模型和计量方法,计量结果也不太具备可比性。在数据基础上,明确的基础数据收集和管理机制尚未形成,气候物理风险评估需要大量的气象、地理、生产等数据,金融机构对于这些数据存在较大的数据缺口,且无法有效将这些数据与传统的财务和交易数据整合利用;同时,气象、农业、金融等有关部门也缺乏明确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共享规则。
三是应对气候物理风险的保障机制和分担机制不健全。从风险保障看,各有关方面尚未针对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气候物理风险建立科学分类且相应的资金和流动性保障机制,尤其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规模体量、经营地域、业务重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气候物理风险暴露水平各不相同,尚需区分机构类别和风险等级作出针对性安排。从风险分担看,我国气候相关保险种类较少、覆盖率低,对气候物理风险的损失分担能力较弱,尤其是以政策性巨灾保险为基础、以商业性巨灾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保险体系有待加快完善,再保险进一步发挥风险分散作用的机制建设也亟待强化。
四是应对气候物理风险的跨部门协同机制有待完善。气候物理风险应对工作涉及气象、农业、财政、金融等部门和地方政府,目前在跨部门政策协调、制度保障、标准制定、信息共享和预警机制建设等方面尚未形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有效协同机制。
政策建议
提高对气候物理风险的重视程度
农村金融机构应提高对气候物理风险的防范意识,持续增强风险识别、监测及管理能力,着力将气候物理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把气候物理风险考量融入发展战略、公司治理、风险偏好、客户审查、风险定价、资本与流动性管理以及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尤其要将气候物理风险引起的贷款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变化适时纳入资本充足率计量因素考虑;同时,持续加强对气候物理风险的研究分析,完善气候物理风险压力测试方法,更加精准识别重点业务和地区的气候物理风险暴露水平,及时加强风险防控和管理。
完善气候物理风险评估、计量工具,夯实数据基础
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需会同农业、气象等有关部门开发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气候物理风险评估和计量工具,明确可靠的评估手段及统一的量化标准;加快完善气候物理风险相关统计制度,抓紧构建气候物理风险基础数据收集和管理机制,按照国际通行的数据一致性、可比性、可持续性和可验证性原则,推动数据标准化采集报送和互通共享;加强业务指导,为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气候物理风险量化评估和压力测试制定标准、提供评估方法与案例。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提升数据采集和使用能力,促进气象数据、农业数据和金融数据贯通使用,将其融入风险评估、贷款审批和日常管理等重要环节;重视气候物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与同业和第三方合作,充分利用科技赋能,健全气候灾害预警管理体系。
一是针对体量规模小、经营地域集中、可能因气候物理风险导致清偿性风险的部分小型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金融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部门应推动此类机构事先做好气候物理风险应对方案。二是针对具备一定规模体量、资产质量不佳、容易因气候物理风险引发流动性风险的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可指导此类机构事先做好流动性备用机制安排,以便必要时及时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三是针对可能因气候物理风险遭受重大损失的多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推动完善以政策性巨灾保险为基础、以商业性巨灾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巨灾保险和分保体系,继续发挥好政策性巨灾保险的作用,重视发展商业性巨灾保险,丰富产品供给,完善服务体系,通过科技赋能升级优化巨灾模型,提高风险定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积极拓宽再保险分散风险的渠道,逐步提升分摊比例,同时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和理念,做好国内外规则的衔接。
加强跨部门协同
建议在中央和省级层面建立气候物理风险管理跨部门协调机制,强化气象、农业、金融、自然资源等部门在政策研究、标准制定、技术攻关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协作,全面加强对气候物理风险的识别与管理。推动相关部门联合健全预警机制,完善信息披露,指导农村金融机构提升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降低风险事件成本。■
(责任编辑 张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