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火速转向!美国货币市场基金9周来首次录得资金净流出

全文1577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在截至本周三的过去一周内,九周来首次录得资金净流出,单周净流出75亿美元。

02由于降息预期不断,国库券和定期存单的回报率已长期低于5%,持有大量现金的吸引力逐渐减弱。

03与此同时,追踪高分红股的股票基金同期录得24周来最大单周资金流入,股票基金整体也录得385亿美元的两个月来最大单周资金流入规模。

04专家认为,美联储降息后,市场可能过度押注降息前景,未来金融市场将继续倒逼美联储提供比目前暗示的更多的宽松政策。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伴随美联储4年来首降,全球投资进入一个新时代,短期投资者也迅速调整策略,以求获得更高投资回报率。最直观的一个体现就是,许多在美联储持续加息周期内,不断涌入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资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流出,转投股基和债基。此前,由于这些资金既要追求相对高收益,又要追求流动性和安全性,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屡破纪录,目前已超过6万亿美元规模。

根据EPFR的数据,投资于短期高质量证券,比如存款证和一年或一年期以下政府债务的货币市场基金,在截至本周三的过去一周内,九周来首次录得资金净流出,单周净流出75亿美元。通常,投资者在为婚礼、购房首付或其他短期目标存钱时,会将资金存入这类货币市场基金。2022年到上周美联储降息前,货币市场基金一直是投资者短期投资的首选,尤其是美国地区银行爆雷后,投资者又突然意识到银行存款利率低、风险大的问题,越发汹涌地涌入货币市场基金。

图片

但这一切随着美联储降息而逆转。事实上,由于降息预期不断,过去数月,国库券和定期存单的回报率已长期低于5%,这使得持有大量现金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美联储上周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后,利率进一步下跌。根据花旗对20多家地区银行的分析,截至周一收盘,定期存款利率中位数比一周前下降了0.25个百分点。

并且,投资者目前已在押注,美联储后续降息幅度和速度可能超过此次“点阵图”所暗示的。保德信固收(PGIM)首席美国经济学家波切利(Tom Porcelli)对第一财经记者称,美联储启动降息周期后,焦点转移到市场预计的中性利率水平,以及达到这一水平所需的时间上。美联储暗示,将在2025年再降息100个基点。此举表明,前期大幅降息或允许后期能够采取更温和的降息步伐,让联邦基金利率于2026年初达到预期的2.9%的水平。

资金流出货币基金的同时,EPFR的数据显示,追踪高分红股的股票基金同期录得24周来最大单周资金流入,股票基金整体也录得385亿美元的两个月来最大单周资金流入规模。除了降息令风险偏好回升外,大规模股票回购也支持更多投资者流向股基。回购通常会推高股价。德银分析师萨特(Parag Thatte)表示,随着企业盈利增加,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的总回购额明年或达到约1.2万亿美元,更高于目前每年1万亿美元的水平,因此,“资金仍有继续流入股基的空间”。

不仅股基,债券基金同样录得单周154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使得全年资金流入规模即将达到5900亿美元。摩根大通的分析师贝斯坦(Eric Beinstein)称:“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随着美联储最终降息,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对第一次削减50个基点的幅度感到惊讶,因此正在转入债基,来锁定相对较高的收益率。”

但富兰克林邓普顿(FranklinTempleton)的固定收益首席投资官德赛(Sonal Desai)则对第一财经记者提示称,市场可能过度押注美联储降息前景。她也认为:“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离中性联邦基金利率还有多远?”

她分析称,以实际联邦基金利率进行简单衡量,与历史水平相比,美联储货币政策虽紧缩,但并非异常紧缩。同时,甚至在此次降息前,金融状况也并非特别紧缩,这从美股接近历史高点、信贷仍然充裕、风险较高的高收益债与美国国债的利差很小以及市场对风险资产的定价与经济活动萎缩和企业破产率上升的前景完全不一致等四个指标不难判定。并且,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也首次警告称,我们不会回到2008~2022年的超低利率时代,此次中性利率明显会高于当时。

“那么,以实际利率在全球金融危机前的近2%的长期平均值来看,我估计,在这一宽松周期结束时,中性利率应在3.75%~4.0%。美联储目前设想到明年年底将政策利率降至3.4%,在宽松周期结束时降至约3%。而相比之下,市场预计到明年年底,联邦基金利率将降至2.75%。这一分歧意味着,对美联储而言,困难还在前面等着。”她称,“过去的经验表明,金融市场将继续倒逼美联储提供比目前暗示的更多的宽松政策,尤其是许多投资者仍预计利率最终将恢复到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极低水平的情况下。但‘美联储看跌期权’在投资者中也有着长期记录。因此,我们将看到好几轮市场对经济数据疲软反应过度兴奋的情况,但同时也增加了后续悲观的可能性。”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