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指导,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主办的“深化改革开放·赋能新质生产力”上海智库论坛顺利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十五五”期间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创新突破,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自上海科创领域的研究专家及活跃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的企业家就“深化改革开放·赋能上海新质生产力”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中心管委会委员古元冬先生,携程集团副总裁王强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杜德斌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领军科学家、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乔宇教授,迈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大涛先生等专家参加论坛,论坛由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马雅璇主持,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权衡出席会议并致辞。
权衡副部长在致辞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着眼为改革发展聚智聚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智库建设是理论研究,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的重要抓手。通过问题研究、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咨询提供服务,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2020年上海确定了15家单位作为首批上海市重点智库,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是其中之一。2023年在市哲社办组织的重点智库评估中市发改院评估等级为优,成绩来之不易。本次论坛主要聚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主题,体现了时代发展需求。深化改革开放,赋能新质生产力,既是理论命题,也是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智库研究要从实际出发,贴合上海实际,扎实开展跨学科跨业界深度交流,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海“五个中心”贡献智慧和力量。
与会专家分别围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海平台经济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通用大模型赋能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交流,发表真知灼见。
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中心管委会委员 古元冬
古元冬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主旨发言中,回顾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历程、功能定位、主要任务,总结其在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探索和实践。其核心发展理念是架起科学到产业和全球创新资源落地长三角的桥梁,构建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为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面向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需求,长三角国创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并取得较好成效:采用项目经理制,一体化引进全球创新创业高端人才;构建团队控股、轻资产运营的专业研究所建设运行模式,激发创新活力和机构持续发展;建立“拨投结合”机制,支持原创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孵化机制,培育和支持拥有引领性、原创性技术的团队;高质量链接创新资源,架设全球创新高地与长三角的桥梁;共建企业联创中心,充分推动市场技术需求提出主体、研发资金投入主体、创新成果应用主体的企业共同开展战略研究,利用全球创新网络对接创新资源,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
携程集团副总裁 王强
王强在“上海平台经济发展的携程视角”主旨发言中,介绍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面临地缘政治等多重挑战,携程等中国平台经济企业依旧积极将业务拓展至全球舞台。近几年来上海平台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好,涌现出拼多多、携程、小红书、B站等在垂直领域、国际化方面做的非常成功的平台企业,得益于上海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提升以及规范、标准、服务水平提高。当前平台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建议加大对入境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针对重点平台企业的工作专班制度,形成闭环工作机制;优化促进数据跨境有序流动、内容生态等方面的监管政策,助推国内平台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 杜德斌
杜德斌在“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主旨发言中,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从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人才需要从培养、引进两方面入手。教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基础,世界一流大学是人才聚集高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作为长远目标。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集聚的最大平台。一流企业吸引一流人才,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务之急。尤其是上海,应该把培育一批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或者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目标。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领军科学家、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 乔宇
乔宇在“通用大模型赋能新质生产力”主旨发言中,提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大模型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设施,引领着生产力变革。当前正处于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与产业生态构建的关键时期。面向未来,发展大模型面临着规模法则、生成式压缩技术以及大工程与大创新相结合的研发模式等三个基础问题。大规模应用落地需兼顾通用性、专业性及经济性。针对大模型下一步发展,他提出要集聚优势资源,打造重大原创平台,探索更高效发展路径;打造全链条协同机制,提升创新生态能效;开源开放,构建自主生态的基石等建议。
迈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大涛
刘大涛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主旨发言中,提出自2015年中国创新药元年以来,当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时代。中国药品研发呈现支出持续高增长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自主研发的高技术药物受到海外买方青睐,中国生物医药已成为国际上不容小觑的力量,其中上海成为中国创新药研发企业最集中、最活跃的区域。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具有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同时面临着新药临床开发成功率持续下降、创新药研究开发成本越来越高等挑战,尤其是过去两年里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大,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面临融资困难。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建议政府在提升创新药支付能力方面,增强医保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提高支付比例;尽快调整医保目录,扩大创新药品种;因地制宜,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在拓宽企业资金支持渠道方面,要尽快开放未盈利企业IPO或再融资通道,形成行业投资闭环;进一步明确政府资金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分配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由政府主导,引导财政,金融,市场化长线资金共同解决生物医药企业比较迫切的资金需求。在鼓励自主研发创新药品或技术出海方面,对在发达国家市场(欧美日)成功上市的产品和企业给予专项奖励,对药品或项目出海实现的收入给予税收减免;鼓励对新兴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市场的药品出口和技术输出,引导和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在新兴市场的业务拓展。
作者:
编辑:陈云峰责任编辑:王蔚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