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初探“交河一万里:吐鲁番丝路文物文书特展”有感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长江以它独特的生态步伐流到这里,就从容不迫地流出了如此博大而明丽的境界。放眼荆楚大地,秋风徐徐,万木葱茏,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彰显时尚的同时,却把这一座英雄的文化名城点缀得更加精彩纷呈。而驼铃古道,大漠孤烟;与江流如梦,万里姻缘;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交织?我至今都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言语表达,来还原出这个故事中的前后几代人无悔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

图片展览海报

当我踏进展厅,呈现在眼前展橱里的特展文物类型主要涉及陶器、木器、纺织品、金属器、种子、墓志铭、泥塑(壁画)等各类,如国家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7件。其中文物精品有《论语》、《千字文》、《易杂占》、《大唐西域记》(残卷)、《西夏文佛经残片》、《婆罗米字母残卷》、《梵文兰扎体》、论语《郑玄注》、《天山车坊典军兵患病请假事》、《六念文书》等。所有这些吐鲁番出土文书、壁画残片、骑马女俑、“高昌吉利”钱、成吉思汗金币,还有那早已经钙化了的唐代饺子,都仿佛在唐西州彩绘泥塑俑双目含韵的玉容间留下了永恒的浪漫。安忍不动度六道,静虑深密化众生的地藏菩萨绢画,把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曲空灵辽阔的火洲佛音跨越千秋,从丝路古道重镇的吐鲁番一直飘洒过来,在荆楚大地的武汉大学是第一次集中专题式的展现。本次策展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历史片段的回顾思考,揭示丝路文明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图片论语《郑玄注》

图片租葡萄园契

图片泥马俑

图片唐代饺子

保护好文化遗产,可以涵养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记忆和文化肌理,从而建立起一种无可替代的文化自信。既增添了智慧、丰富了心灵,又在“活化”保护的实践中,让人的情感寄托、文化认同归属于心灵深处。没有历史的追问、延续,就没有我们的未来。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意义也许正在于此。

我们千万不能小看这些残章断片的古老文字,它见证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更多的是揭开了生命千年的记忆,这些曾经深埋地下的古老文书,涵着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史实,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唯有通过它们的鲜活存在,仿佛让你瞬间能够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

我这一生和文字打交道中深感到文字不仅是有生命的,还是有四季的,有的温煦如春,有的浓烈似夏,有的冷峻若秋,有的犀利犹冬。于是四季的文字组成了一片片文字的田野,我们有时用春搭配了秋,把夏许给了冬,有时又让春交织了夏,冬延续了秋。文字的田野里,四季变幻,文字的花儿绽放了笑脸,更多了几分草本生长的气息,大地静默的凝思,云天飞扬的旋律,这一切,一个字一个字地长成了诗行,织就了篇章,一丛丛,一茬茬,生生不息,扎根大地,便有了这些余香千年的等待。

吐鲁番盆地的文书文物在二十世纪初被西方列强来华盗掘了太多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悲哀,那些散佚天涯的民族文化记忆,现如今还被西方发达国家收藏着。其数量无法计算。真的要感谢已故先贤如黄文弼、季羡林、唐长孺等诸位先生和一批知名学者的共同努力,吐鲁番的文物文书发掘整理工作方才稳步向前推进。接下来最不能忘记的如武汉大学的陈国灿教授、朱雷教授、他们的接班人刘安志教授等,数十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吐鲁番出土文书》、《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等多部重要学术著述相继问世,这一切研究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吐鲁番学逐渐成长为与敦煌学并驾齐驱的国际显学。

想当年正是武汉大学相关学科的著名教授如唐长孺先生等,是最早进入该学科的领头人,也是最早参与吐鲁番文书的发掘整理的有功之臣!几十年来他们几代人薪火相传,协同全国众多院校、科研机构的著名学者专家共同打造了吐鲁番学研究的厚实基础。

图片唐长孺先生

通过这次特展的成功举办,让我们明白了,无论在什么时代,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总是人们生存的目标之一。在历史上,优秀的工艺曾创造过无数的器物之美、生活之美、文化之美。无论是普通的陶器,还是珍贵的丝织物、泥塑、绘画等,都凝聚着技艺的智慧和创造力,其中那些传统的技艺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尚在沿用,看到它们就会让我们的生活在由不同的时空交织而成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里,感受历史、感受智慧、感受美丽、感受虔诚!

让我们祝愿这次亲情般的特展圆满成功,并能走向更多的平台,让这些共同的人类记忆化作永恒的佛音!(丹青)

责任编辑:胡瑞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