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报》评论员 程千凡
在这个全球化的广阔舞台上,每一步战略部署都如细密的针脚,编织着国家间的紧密联系与微妙博弈。近期,美国拜登政府的一纸令下,自9月27日起,对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EV)的关税骤升至100%,此举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汽车产业界的层层涟漪。然而,在这强硬姿态的背后,却隐约透露出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领域蓬勃发展的深深忧虑与不安。
美国此举,初衷或许纯粹,旨在筑起一道屏障,保护本土电动汽车产业免受中国低价产品的冲击。然而,现实却以一种近乎讽刺的方式回应了这份初衷。即便关税翻倍,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力依旧坚如磐石,以比亚迪为例,其入门级车型即便在关税的重压之下,价格依旧亲民,不足2.5万美元,在美国市场轻松占据一席之地。这一现象,不禁引人深思,美国电动汽车产业,为何在这场较量中显得力不从心?
追溯根源,产业政策的差异首当其冲。中国政府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扶持力度,堪称全球典范,多年的政策倾斜、资金灌溉与基础设施的铺设,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铺设了坚实的基石,构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铸就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反观美国,虽有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等政策助力,但力度与成效相较之下,似乎略显苍白。
市场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其庞大的内需推动。随着环保意识的觉醒,电动汽车逐渐成为消费者的首选。而在美国,充电设施的匮乏与亲民价位车型的缺失,如同一道无形的墙,阻碍了电动汽车市场的扩张,使得本土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下风。
再论供应链,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领先地位,与其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息息相关。尤其是电池这一核心部件,中国不仅坐拥全球最大的产能,更在技术与材料研发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相比之下,美国对中国电池的依赖,成为了其电动汽车领域竞争力的一块短板。
面对如此境遇,美国政府的焦虑情有可原,但提高关税,绝非明智之选。此举非但可能伤及消费者利益,更可能引发贸易争端与报复,而最根本的问题,依旧悬而未决。
美国如果想在电动汽车领域与中国并驾齐驱,需从内而外,全面革新。政策扶持需加大力度,基础设施建设需加速推进,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技术创新的成果,方能在这场竞赛中站稳脚跟。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并非一场零和游戏。双方携手,共谋发展,方能推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迈向新的高度。电动汽车,作为未来的交通主流,其市场前景无限广阔。唯有合作,方能共同把握这一历史赋予的机遇。
总而言之,美国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透露出其对中国电动汽车崛起的担忧,但此举非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是适得其反。美国应该正视自身不足,采取有效措施,而非寄希望于关税的壁垒。唯有如此,方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中,赢得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