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把驾照考了”,我的生活就像是NPC

“快起床!”

“你弟弟前两天拿到驾照了,你为什么科一还没过?”

“反正没什么事情干,去把驾照考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感觉到自己在被一系列设定好的事情推动着。这种感觉在我的初高中阶段并不明显,但却在大学阶段愈发强烈。

我的学习并不差劲,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优秀。在结束了高考之后,我一度以为我可以获得一段悠闲的时间,去放慢自己的节奏,去接触除高考以外的其他“玩乐”的事情。

然而事实却是,一些我预料之外的甚至是一些看起来并不紧急的事情,逐渐充斥了我的生活,甚至有时会引发家庭矛盾。

考驾照——一个看似理所当然,但似乎又不是当下必须要做的事情,被我的母亲提上了日程。

她先是催促着我报名,后是在我闲下来时嘟囔几句,“赶紧找时间把你的驾照考了吧!”我不理解她的着急,却也是照做了。我周围的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拿下了驾照,也一个接一个地晒出了朋友圈。更甚的是,当亲戚朋友围坐闲谈之时,谁家孩子考上驾照了,谁家没有,也会成为一个常谈的话题。与之对应的,是我母亲愈发不解的催促。

“你为什么还没考下来驾照?”

我为什么要着急考下来呢?我其实可以理解母亲的催促。一方面,是她认为我在这个假期是闲暇的,而驾照在她眼中是必需的,故而是趁此良时早些考完为好。当然,可能还有着环境和她作为母亲的因素。她总是念叨着要我开车带她出去放松,念叨着以后司机就不再是她了。作为母亲,她在渴望着孩子的反馈与爱,也在默默羡艳着其他坐上孩子车的父母。

我理解她的心情,但同时也感到不解和难过。我难过我没有办法立刻达到她的期望,我想要慢下来一点——毕竟在我眼中,驾照我早晚会拥有,即使我当下拿到,未来几年的大学生涯我也很少会摸到车。当然,早有驾照是没什么坏处的,除了将整个暑假搭进去之外。毕竟,我以后将少有这样的假期,不用过于忙碌和追逐,不用被拆分得七零八碎。

我更多的是不解。我早晚也必定会载着我的母亲出行,我也深爱着我的母亲,为什么她如此催促?

但不仅仅是驾照。

我的父母还督促我进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种种事情——考四六级,考初级中级会计证,考其他一些潜在的有用的证;去进行社交,多帮老师的忙,和老师同学处好关系;准备选调,准备考公考研……

不难发现,这些事情正是绝大多数学生在做的,而且似乎是我们能接触到的所有的可能。当然,这些行为都具有其合理性,也都具有其意义。但是我仍旧无法完全认同,就像我无法认同高考完就要考驾照一样。

常玩游戏的人对“人机”并不陌生,它们是行为呆板的NPC(非玩家角色),它们不会思考,它们通过特定的行动和环境触发来进行互动。但讽刺的是,当我们吐槽自己游戏世界中的形形色色的角色时,我们自己,其实也逐渐成为自己世界的NPC。

我们仿佛是进行了出厂程序设定的“人机”,每个人都被设置了固定且相对僵化的行为模式。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斗胆地概论一下大多数普通人的程序设定。年少时期好好学习,努力升学,随后获取各种技能以获取较好的职业,尤其是国企和体制内。然后便是组建家庭,养育孩子,安度晚年。

这确实是一个理想化并且符合大众期待的程序。我们每多学一个技能,就给自己多增加了一个筹码。“百般武艺不压身”的观念下,多学总是没有坏处的。这一观点在学习和工作中更是数不胜数。给孩子多报个辅导班,万一以后能用上呢?别人都会,就我不会,那我就是吃亏。去考个计算机证吧,去多参加社团和学生会工作吧,万一对以后的工作有用呢?在期望和赌博心理的堆积下,我们的行为不断地大众化,人们逐渐趋同。我们做的很多很多,已经成为了大众眼中“理所当然”的程序。

但也正是这个程序,使我们不断进行着无意义的活动,不断遭受着潜移默化的束缚。驾照,在这个通勤和网络愈加发达的时代,在这个买房买车越发不是刚需的时代,真的是必需吗?我们为自己加冕的每一个证件,每一个技能,真的都是有用的吗?众多技能在分担时间和精力的同时,是否又发挥了其相应的价值和作用呢?体制内和国企又是否真的稳定而符合我的生活和价值需求呢?

答案众说纷纭。但不同的声音,便意味着,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行动的意义。我并不是说要否认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也不是说要去否认我们的“尝试”。但求行动前的略微犹豫。

怪诞行为学描述了人类非理性的却又普遍存在的行为。我们的行为也是如此。

(作者系北京高校大二学生)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不予

责编 温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