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会议提出,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切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杨德龙表示,从这一轮货币政策密集出台来看,财政政策应该很快就会跟上,10月份有可能将会出台一些重点财政政策,包括拉动投资、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回升。
“首先,继续加大财政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确保必要的财政支出,以稳定经济增长并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其次,预计会出台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包括但不限于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以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对大众新闻记者表示,这些政策旨在通过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促进就业和民生改善。
几天前,美联储宣布降息50个基点,开启了新一轮降息周期。海外货币政策的收紧得到缓解,给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市场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宽货币“八箭齐发”之后,还缺一支“财政”政策的箭。
在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看来,下一步财政政策将从多维度发力,以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挑战。具体而言,财政政策将侧重于逆周期调节,确保必要的财政支出,特别是加强对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工作的支持,以稳定社会预期和经济基础。在工具选择上,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将成为重要抓手,通过精准投放和有效使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预计还将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这些政策组合拳旨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会议明确,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
大众新闻记者注意到,2024年,除了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再加上去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大部分也将在今年使用,政府投资规模较去年明显增加。
王鹏预测,年内增发超长期国债的可能性较大,以进一步补充财政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民生保障。
在他看来,从短期内,应迅速发行并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有效发挥政府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这要求相关部门加快项目审批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精准投放至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加强监管和审计,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从长期来看,应持续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包括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项目绩效评估和监管等。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创新财政金融工具,如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
关于是否会增发超长期国债,朱克力表示,从当前政策导向来看,增发超长期国债是大概率事件。超长期国债因其期限长、成本低等优势,能够有效匹配长期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战略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降低融资成本。具体增发规模将取决于经济运行状况、财政承受能力以及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可以预见的是,增发超长期国债将成为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银河证券宏观研究团队发表研报,表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宏观政策一致性加强,财政政策“箭在弦上”,货币宽松仍有空间。广义财政仍然有望加码,关注政策性金融工具的重启或新设,用于三大工程或盘活地方存量资产。货币政策有望持续发力,主要是配合财政形成合力,年内仍有25至50BP降准空间,10至20BP降息可能性,以及通过国债买卖实现增量财政工具的顺利投放。
大众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期公开的《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中,部署下一步财政六大工作重点时,首要强调的是“提高财政政策效能”,而非此前“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
当前财政应该加力,但究竟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到什么水平?对此,朱克力表示,扩大财务支出规模的程度将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具体要求。在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适度扩大财务支出规模是必要的,但也要避免过度扩张带来的财政风险和债务可持续性问题。因此,扩大财务支出规模将是一个审慎而平衡的过程,既要充分考虑经济增长的需要,也要兼顾财政的可持续性和债务风险的控制。至于财经增量政策的力度,可以预见的是,政策制定者将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政策组合和力度,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内平稳运行。同时,也将加强对政策效果的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大众新闻记者 董婉婉 策划 王建 风信子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