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方”玩出“新花样”,普洱这个宝藏乡村藏不住了!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

  9月25日至26日,省委书记王宁在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调研,与各族干部群众共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精神,推动重要回信精神落地生根、见行见效。

  作为此次调研行程中的一站,墨江县联珠镇碧溪村曼海村民小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寨。在这里,哈尼族、汉族、彝族、基诺族、拉祜族、傣族六个民族世代共居、和睦相处,绘就了乡村幸福生活最鲜亮的底色。

图片

王宁在墨江县联珠镇曼海村调研。雷桐苏 摄

  从净起来到美起来

  同心合力是最伟大的力量,民族团结是最牢固的基石。时间回到2023年初。“乡村振兴美丽村庄建设项目”的消息刚一传来,墨江县联珠镇碧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其岗便立即进村入户,到曼海村开会动员。

图片

通过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曼海村不断扮靓村庄“颜值”。普洱市委宣传部 供图

  “以前因为大部分人意识跟不上,村庄人居环境差,村民生活质量不高。这个项目就是一个改变的机会。”据胡其岗回忆,经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点对点答疑,62户村民全部签字同意项目建设。

  乡村“颜值”要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是突破口。“我们先后开展了道路改扩建、厕所改造、污水管网提升等工程,进一步改善了村容村貌。”胡其岗表示,基础设施短板得以补齐后,确定曼海村的发展引擎成为当务之急。

图片

村民的竹编手工艺品。普洱市委宣传部 供图

  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曼海村开始了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过程——村内闲置土地资源被盘活,曾经废弃的烟房、广场变为民宿、研学中心、竹编非遗展示中心、田园会客中心等场所;村民纷纷加入“改造大军”,不少农户发展起了庭院经济,打造一窗一景、一户一景、一步一景。

  从活起来到热起来

  胡其岗介绍,曼海村乡村振兴美丽村庄建设项目以“墨江县非物质文化体验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村”为定位,以“美丽村庄+创业部落+非遗研学中心”为发展思路。从项目启动之初,曼海村就引入了专业团队开展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实现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通过土地的兼并及入股,形成新型业态发展。

  “我们制定了一户一方案,全面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有效盘活村内资产,推动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胡其岗告诉记者,今年2月,“曼海村晚”还登上了央视新闻,向全国展示了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新画卷。“今年2月至今,曼海村接待游客数量预计超10万人,村集体经济收益13万余元。”

  曼海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所迸发出的澎湃活力镌刻着全村人共同奋斗的印记。在墨江曼云里商业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乡村CEO”熊楷及团队的助力下,通过系统有效的培训,很多曼海村村民都成了非遗研学讲师、民宿老板、商店店主等经营主体。村民李成梅就是其中之一。

  早年间,李成梅时常要骑摩托车往返于碧溪古镇和曼海村之间,在碧溪古镇附近支起小摊卖炸洋芋等小食补贴家用。随着曼海村的发展,李成梅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

图片

“豆花小院”的特色小吃。普洱市委宣传部 供图

  通过村集体流转农户闲置宅院,李成梅在曼海村经营起了一家名为“豆花小院”的小店。经过李成梅的苦心经营,“豆花小院”已经成了曼海村的网红打卡点。不少游客到了曼海村,都要到这里尝一尝茶水豆花、花生凉粉等特色小吃。

  就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曼海村迎来了众多高校研学团队和各地游客。大家在曼海村乡村非遗体验中心体验竹编、扎染、刺绣、陶艺等非遗体验项目,在美丽乡村庭院中观景品茶享受惬意的乡村慢时光。这些农文旅“融”出的好“丰”景,成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图片

游客在曼海村乡村非遗体验中心体验陶艺制作。普洱市委宣传部 供图

  曼海村通过引入“乡村CEO”,链接乡村与市场,开发农文旅融合新产品,乡村旅游日益红火。王宁对此充分肯定,强调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村寨是云南最富集的文旅资源,要把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引培一批乡村振兴人才,以先进理念、模式、业态整合乡村资源,结成乡村振兴利益共同体,把广大农村日用而不觉的资源变成资产资本,变成群众、村集体的收益。

  部分内容综合自普洱发布

  撰文:李熙临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