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差点把所有载人航天资金都给了波音

全文4231字,阅读约需13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NASA曾在2014年接近选择波音作为唯一载人航天合作伙伴,但最终选择了SpaceX。

02波音在竞标中报价较高,但SpaceX在价格和技术上更具优势。

03由于NASA官员的坚持,最终选择了两家公司共同承担载人航天任务。

04此后,SpaceX与波音在商业载人航天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推动了行业进步。

05最终,SpaceX成为美国商业载人航天领域的领导者,赢得了国际认可。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NASA差点把所有载人航天资金都给了波音。」

「要不是2014年夏天一次关键会议,载人龙飞船可能根本不会诞生。」

——摘录于Reentry《重返:马斯克、SpaceX和开创第二个航天时代的可复用火箭》里的第11章。该书是美国知名航天作家埃里克·伯格(Eric Berger)的最新力作,美国时间2024年9月24日正式发售。Reentry作为Liftoff(中译版《冲向火星》)的续集,重点讲述SpaceX研发复用火箭、复用龙飞船的台前幕后。

本文内容提要:十年前,NASA是如何决定把数十亿美元资金,从波音独享变成SpaceX分食的,讲述故事背后的故事。

图片

●波音很不屑

2010年代初,NASA商业载人竞标集中在三家参与者头上:波音、SpaceX、内华达山脉。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波音属于老牌企业,拥有数十年的航天制造经验;SpaceX已经建造一款货运龙飞船;内华达山脉是一家位于科罗拉多州的航天公司,着手研制一款太空飞机。NASA一些人对这款Dream Chaser(逐梦者)情有独钟,该飞机模仿了航天飞机的翼型设计。

2014年这场竞赛进入白热化,NASA准备缩小选择范围,决定一家最多两家,从设计阶段进入实际开发阶段。2014年5月,马斯克在加州霍桑的SpaceX总部发布了载人龙飞船,并且以一种典型的夸张风格进行了展示。当时,灯光闪烁,烟雾弥漫,马斯克拉开一道帷幕,亮出一款黑白相间的飞船。他引以为傲地解释龙飞船会如何着陆。以前没有任何宇宙飞船能在不依赖降落伞或者滑翔的情况下从轨道返回地球。全新的龙飞船则配备了强大推进器——超级天龙发动机(SuperDraco),能够自主垂直着陆。

「你可以像直升机一样准确着陆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马斯克自豪地说。「这是现代宇宙飞船应该有的能力。」

几周后,我采访了波音资深工程师约翰·埃尔本(John Elbon),他负责该公司的商业航天项目。谈话中,他对SpaceX的表现显露不屑,指出猎鹰9号每年发射次数有限,且无法以更高频率发射。至于马斯克的龙飞船发布会,埃尔本显得很不屑。

「我们追求的是实质,」埃尔本对我说。「而不是花哨。」

埃尔本的信心是有依据的。就在那年春天,三家公司都在向NASA提交开发宇宙飞船和执行六次前往国际空间站任务的投标书。这些合同价值数十亿美元。每家公司都向NASA报了价,以示完成这项任务所需的费用。一旦选中将获得固定价格合同。波音、SpaceX和内华达山脉当然都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资金,但每家公司又想尽量压低报价,因为NASA预算有限,只选一两家。波音则提出了一套排他方案,他们告诉NASA需要整个商业载人预算才能成功。由于很多决策者相信只有波音才能安全地把宇航员送上太空,波音的策略差点成功。

图片

▲菲利普·麦卡利斯特:2014年时任NASA商业载人航天项目主管,目前担任NASA副局长的高级顾问

●三选一

2014年1月底,三家公司向NASA提交了初步投标书,经过近六个月的评估,以及跟评估委员会多轮磋商之后,7月提交了最终投标书。在初步评估阶段,专家对提案进行了评分,并进行了汇总评定。内华达山脉因总分较低和报价不够低而被淘汰,这使得波音和SpaceX成为主要竞争对手,最终只有一家公司会胜出。

「当时我们真的没有足够预算支持两家公司,」负责商业载人项目的NASA官员菲利普·麦卡利斯特(Philip McAlister)表示。「没人相信我们会授予两家公司。我总是说『一家公司或更多』,人们都会对我翻白眼。」

评估委员会根据三个因素对投标公司进行评分。考虑到NASA的有限预算,价格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接下来是「任务适应性」,最后是「过去表现」。后两个因素的权重与价格大致相当。SpaceX在价格上的优势明显超过波音。

波音报价42亿美元,远高于SpaceX的26亿美元。在任务适应性这一类别中,波音获得了「优秀」评级,而SpaceX是「非常好」。在第三个因素——过去表现的评估中,波音的评级为「非常高」,而SpaceX则是「高」。

尽管看起来投标相对接近,但麦卡利斯特表示,任务适应性和过去表现的评分差异实际上并不大。这有点像学校的成绩。SpaceX得分为88,获得B;而波音得分91,获得A。由于价格差异显著,麦卡利斯特认为,评估委员会将认定SpaceX赢得竞标。他对此感到兴奋,因为他觉得,这意味着NASA将不得不选择两家公司,SpaceX基于价格,而波音基于略高的技术评分。他希望竞争能够刺激两家公司前行。

图片

▲格尔斯腾迈尔:2014年时任NASA副局长,主管商业载人航天项目。2020年加入SpaceX担任顾问,现任公司副总裁

●一边倒

决定将在2014年8月6日会议上做出。载人航天项目负责人比尔·格尔斯腾迈尔(Bill Gerstenmaier)在NASA总部召集了一批高级顾问,会议是在航天运营中心举行的。这个决策屋是在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后建立的一个高级战略会议室。格尔斯腾迈尔和20多位高级顾问围坐在一张大圆桌前,讨论评估委员会的评分,目的是选出一家中标。

听取有关技术评分的汇报后,格尔斯腾迈尔询问每位顾问的意见。这些人都是美国航天界的重量级人物,很多人跟格尔斯腾迈尔一样,都是在航天飞机时代里成长起来的,经历的年代远早于商业航天时代。当他逐个询问时,每个人都一致回应:「波音」。一开始是五个人,然后是十个,接着是十五个。这似乎取悦了被航天界亲切称为「格斯特」的格尔斯腾迈尔,也鼓励了持有不同意见的人随波逐流。麦卡利斯特目睹了这一波支持波音的意见正在一边倒,他感到越来越恐慌。

「我非常焦虑,因为看到他们只想选择波音。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劣质提案,」他说。「这不是群体思维;只是当时,大家都对波音感到放心。SpaceX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运才两年。」

2005年加入NASA的麦卡利斯特,并不是这个载人航天核心圈的一员。作为商业航天发展部门总监,他坐在格尔斯腾迈尔的右边,脑海里不断闪现各种可能性,他想要在即将来临的决策面前挺身而出。他知道,只争辩SpaceX的提案在价格和技术上都更有优势,毫无用处。

讨论快结束时,格尔斯腾迈尔征求了麦卡利斯特的意见。麦卡利斯特开始发问。首先,他询问了采购主管比尔·麦克纳利。在加入NASA之前,麦克纳利在美国空军采购部门工作了近三十年,管理过战斧巡航导弹项目,主导过星球大战导弹防御计划的技术合同。麦卡利斯特询问这位经验丰富的采购官员,是否见过联邦机构在两家技术都合格的投标者当中,选择那家报价高出60%的投标者。

图片

●必须选择两家

就这个问题,麦克纳利在座位上显得不安,最终他表示,领导评估委员会的格尔斯腾迈尔可以决定一切。麦卡利斯特进一步追问,再次反问:「不,这种事从未有过。」

接下来,麦卡利斯特向负责安全与任务保障的工程师德尔德丽·希利(Deirdre Healey)发问。她表示安全部门更倾向于波音,前提是只要波音能进行飞行中止系统测试(火箭飞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时使用推进器将飞船推离)。但波音并不打算这样做。他们的投标只包含对这种中止系统进行地面测试,而不包括飞行测试。麦卡利斯特抓住这一点,询问希利,这是否意味着波音的提案应该被视为不是令人满意。

不,希利回答,她认为该投标是可接受的。

另一位评估委员会成员、约翰逊航天中心的采购副经理李·佩吉尔事后表示,这个问题对麦卡利斯特来说是有利的。太多聪明人竟然认为NASA可以轻易要求波音进行飞行中止测试,实在奇怪。「在我与波音合作的所有年份里,我从未见过他们愿意免费接受新增的工作量。」他说。

在向麦克纳利和希利提问后,麦卡利斯特转向格尔斯腾迈尔

「我告诉格尔斯腾迈尔,他必须选择两家,」麦卡利斯特说。「他的安全和任务保证主管刚刚表示波音的提案并不令人满意,而采购主管说项目成本将难以守住。而且,埃隆会起诉每一个人。」

图片

查尔斯·博尔登:2014年时任NASA局长,首位非裔美国宇航局局长

●险象环生

通常情况下,在这次会议上会作出决定。但格尔斯腾迈尔表示,他需要时间考虑所有听到的信息。他又推迟了一个月。在此期间,有人提议:采取项目「领导者」和「跟随者」的折中方案,波音获得大部分资金,而SpaceX获得少量资金。但马斯克立即拒绝了这个提议。

与此同时,麦卡利斯特不断向格尔斯腾迈尔施压,告诉他竞争对推动该项目至关重要,因为波音和SpaceX正在相互竞争,这样可以建立更安全、更可靠、更具成本效益的商业载人航天系统。最终,格尔斯腾迈尔同意了。他打电话给NASA局长查尔斯·博尔登(Charles Bolden),说他要突破NASA的原定预算。不再寻求国会拨款8.7亿美元,而是要求12.5亿美元。

这一切险象环生。NASA官员已经为只选择波音拟好了报告。相关文件也已准备好,不得不急忙撤换重写,把SpaceX纳入其中。这让公告推迟到当年9月16日才发布。

七年后,当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美国宇航局与俄罗斯航天局的紧张关系变得剑拔弩张。俄航天的强硬领导人德米特里·罗戈津(Dmitry Rogozin)一度扬言,要把NASA赶出国际空间站。不过,由于NASA在美国商业载人航天项目选择了SpaceX与波音同台竞争,这一威胁实际上是空洞无力的。罗戈津与龙共舞,最终被烧毁。

图片

三体引力波注解:

比尔·格尔斯腾迈尔(Bill Gerstenmaier):2014年时任NASA副局长,主管商业载人航天项目。2020年加入SpaceX担任顾问,现任公司副总裁,监管制造和发射系统安全。

○菲利普·麦卡利斯特(Philip McAlister):2014年时任NASA商业载人航天项目主管,目前担任NASA副局长的高级顾问。

○查尔斯·博尔登(Charles Bolden):2014年时任NASA局长,作为NASA资深宇航员曾经四次执行航天飞机任务,他是首位非裔美国宇航局局长。2017年退休,202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德米特里·罗戈津(Dmitry Rogozin):2014年时任俄罗斯副总理,主管国防和航天工业。2018年转任俄罗斯航天局局长,2022年7月15日被普京免职。2023年被扎波罗热州长任命为州参议员。

图片

○波音:1916年创立,2002年成立波音防务、空间与安全(BDS)部门,其中包括制造卫星、航天器和火箭在内的航天业务板块。2014年获得NASA商业载人航天计划42亿美元合同。2019年星际客船首次试飞半途而废,2022年二次试飞勉强过关,2024年首次载人试飞麻烦缠身,导致上行载人、下行空载。星际客船项目已耗资49亿美元,波音净亏损16亿美元,NASA已支付33亿美元。波音集团2023年收入777.9亿美元。波音防务、空间与安全部门2023年收入249亿美元,总资产149亿美元,现有员工1.8万人。2024年9月21日波音防务、空间与安全部门CEO泰德·科尔伯特(Ted Colbert)被免职。

图片

○SpaceX:2002年创立,2006年获得NASA商业轨道运输服务计划2.78亿美元种子资金。2014年开始打破ULA发射垄断,并赢得全球公开竞标20份发射合同中的9份,获得NASA商业载人航天计划26亿美元合同。2018年赢得100多份发射订单,合同金额高达120亿美元。2020年开创美国商业载人航天时代,现已承运14次载人航天任务,运送54名宇航员,包括18名私人宇航员。运营全球唯一可重复使用飞船、轨道级复用火箭系统。现有1.4万名员工,市场估值超2100亿美元。2023年总收入87亿美元,预计2024年总收入约100亿美元。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