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出台促就业重磅文件!落实“24条”需在“三个端”共同发力

图片

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部署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成才渠道、保障平等就业权利等二十四条举措。这是新时代以来,首次从中央层面出台的促就业指导性文件。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高质量充分就业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充分结合的就业,新时代就业工作应在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共同发力,以提质扩容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把握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要求

《意见》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以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着力点,以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为底线,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较于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要求,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坚持就业“质”和“量”辩证关系的同时,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先于“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有效提升”处在更加突出、更加优先的位置。

新时代新征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坚持新时代就业工作基本经验和规律认识,把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围绕立足就业“质”和“量”两个维度,双向发力、双向成长。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就业优先战略融入强国建设其他战略之中,推动就业优先战略与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有效联动,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要继续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提质扩容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要构建党委和政府统筹领导、部门横向协同、系统纵向贯通、社会广泛参与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充实政策工具箱,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形成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促进协调联动。

释放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需求潜力

发展是就业的基础,需求为就业提供动能;没有发展、缺少需求,就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进程中,要把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充分把握发展给就业领域带来的新变化、新机遇,充分认识变革给就业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以高质量发展释放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需求潜力,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

一是突出“质的有效提升”,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一方面,发展的基础、就业的需求源于创新、变革,新的技术将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涌现。有关研究表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数据分析师、科学家、大数据专家等岗位高达30%-35%爆发式增长;又如,2030年全球绿色转型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因此,要把握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趋势,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抓紧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催生新发展动能,努力创造含金量更高、驱动力更大、引领性更强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带动未来岗位需求的突破性增长。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在催生新的岗位的同时,必然会伴有传统岗位、传统产业退出历史舞台。对此,要用高质量发展的办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用新技术赋能老产业、以新应用再造新机会,赋予岗位、产业新内涵、新品质,积极探索就业新模式。

二是突出“量的合理增长”,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当前,民营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90%以上的新增就业,服务业领域宽、范围广,农村农业有广阔的天地,是稳定和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是就业提质扩容的重要基础。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建立健全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良性互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促进消费、增加有效投资拉动就业,通过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创新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开发更多服务型就业机会,不断提升产业和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同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是突出“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新兴产业在不断涌现,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要抓住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推动传统业态数字化转型,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职业、新岗位。要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命题,积极推动和保障绿色人才、绿色能力、绿色职业、绿色成长,抢抓绿色新职业、新岗位的发展先机。要把握零工经济发展趋势,把握灵活用工发展时机、技术支持、基础条件,加大政策支持和规范力度,充分发挥做好就业“蓄水池”“缓冲带”作用,增强其就业市场韧性。

强化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供给基础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呈现出由总量矛盾为主向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方向转变。总体来看,“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学的用不上”与“用的没学过”、“有需求的地方招工难”与“没需求的地方就业难”并存。结构性就业矛盾的背后,是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源供给跟不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效解决供需缺口、能力错配等就业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快构建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格局,着力强化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供给基础。

一是聚焦能力素质,培育引领变革、适应未来的劳动者。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育适应高质量发展、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二是注重总量规模,满足各类用人主体需求。要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课程改革,积极发展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满足高层次、创新型、专业化的人才需求;全面优化以先导产业、重点产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进现代学徒制,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育技能人才和产业一线工人。同时,要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三是着眼结构优化,推动人力资源合理分布。建立全国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消除身份、性别歧视,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供需对接机制,提升市场配置效率,强化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不断增加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围绕用人主体和求职者多样化需求,提供精准、专业服务。

夯实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支持基础

公共就业服务作为促进供需匹配、实施就业援助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就业公平的重要保障。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离不开公共就业服务在供需两端发挥黏合剂、催化剂的作用,在重点就业群体、就业困难群体中扮演领路人、贴心人的角色。推动就业提质扩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要以推行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为重点,建设“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园区里”的零工驿站、“楼宇里”的服务窗口、“小区内”的服务点,让劳动者能就近、就地获得更便捷、更高效的均等优质服务;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机制,加大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创新,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智慧化程度。同时,要聚焦长期失业人员、大龄低技能人员、残疾人员、较长时间失业人员等重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集中就业攻坚和常态化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此外,还要强化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保障,构建人社、工会、法院、检察、司法等机构多向赋能、同向发力的一体化维权模式,为人人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