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夕阳西下,沐浴着晚霞,来自汉族、彝族、回族、苗族、白族等民族的昆明市民,和四方游客齐聚在滇池海埂大坝广场上,手拉手跳起欢乐的左脚舞。身穿各民族服装的市民有说有笑,分享各自家乡的民俗趣事,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昆明市是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全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最多、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会城市。近年来,昆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要求以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市委“六个春城”的建设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内涵、丰富载体、创新方法,全力培塑“团结花开 幸福春城”创建品牌,以“一圈三走廊”为抓手,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推进边疆民族省会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

“滇池是昆明人的母亲湖,是昆明各族群众的文化坐标和形象标识,也是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最具活力的地方。滇池圈有着天然的自然、社会、人文一体性,又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生态基础……”“这样的解说,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增进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让人耳目一新。”来自北京的陈霖一家到昆明市滇池景区游览,不一样的解说体验让他们收获满满。

为深度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昆明市推出“旅游+民族团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导游讲解,讲好边疆各族儿女心手相牵共护滇池母亲湖的故事,让广大游客在山水之间切身感受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历史在昆明的时空印记。

2022年以来,昆明市以环滇池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安宁7个区(市)为主体,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充分发挥滇池周边文物考古价值较高、博物馆集群、教育资源集中、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湿地丰盈、花卉产业绚丽多彩等优势,统筹滇池保护、滇池流域社会治理、环滇池乡村振兴等工作,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一村一策”打造46个重点乡村,“一村一特色”推动137个绿美乡村建设,助力“醉美滇池”生态文明建设。

昆明市充分挖掘滇池沿岸深厚历史底蕴、知名人文景观和丰富自然资源,依托晋宁石寨山大遗址、翠湖博物馆群等资源开展“文物发声”活动,依托云南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旧址、聂耳墓等开展“五史五观五认同”活动,利用VR、IP、微电影、微视频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工作,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以呈贡斗南花卉市场为基地,以鲜切花为拳头产品,拓展涉花空间,构建花链经济,以花为媒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区域协调联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同步研判、统筹分析、联动处置等协作机制,建设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矛盾纠纷调处体系,构筑社会和谐防护网,助力平安昆明建设。

构建互嵌式社区

打造城市民族工作示范走廊

“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在昆明的街头走一走,多条道路上民族团结进步的标语、标识营造了浓厚的示范创建氛围,熏陶感染着各族群众。

作为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昆明市充分发挥核心带动作用,以“北京路—人民路—环城西路—滇池路”为主干线,以社区为基本着力点,秉持“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的城市民族工作理念,推动各民族共居共事、共学共乐、共建共享,着力打造边疆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工作示范走廊。

昆明市推行“党建+民族团结”“社会治理+民族团结”模式,建设“花开春城石榴红”城市宣传阵地,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区,抓好“民族团结大舞台”“滇池圆舞曲”等群众共娱活动,建设100个示范社区,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学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100个,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8个,与云南其他15个州(市)和四川省凉山州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作机制,建立民族之家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168个,成立“昆明市城市民族工作法律服务中心”,建成“一家亲”工作站84个,开发运用“城市民族工作综合服务”小程序,为来昆各族群众提供相关政策一键查询、常见问题一键咨询等便捷的融居服务。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幸福安康、文明开放在全市蔚然成风,极大推动各地各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昆明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昆明成为各民族群众共同居住、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生活的和谐家园。

赓续红色血脉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红色乡村”示范走廊

悠悠清河水,浓浓血脉情。在昆明市富民县清河村的“红军长征过富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游客在红军战斗体验点、红军墓祭奠点缅怀先烈,赓续红色血脉。

这是立足山区农村实际,以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个缩影。

昆明市全面挖掘、整理、汇集、展示红军长征经过东川、嵩明、寻甸、禄劝、富民5个县(区)的重要文物史料,按照红军长征进入云南的时间和空间序列,整合红色遗址、红色展馆、红色文化、红色文艺作品等资源,构建红色资源保护、革命传统弘扬、红色基因传承联合机制,打造东川树桔红军渡、寻甸丹桂村、禄劝皎平渡等红色教育基地。同时,以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实施好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工程,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专项行动,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增加民族地区群众收入。

昆明打造出一条还原革命历史事件、回忆光辉岁月、砥砺团结奋进精神的红色旅游路线,形成一条育人化人、共同富裕、团结进步的“红色乡村”示范走廊,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乡村有形有感有效推进。

融入“一带一路” 

打造中老(中越)铁路沿线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共建示范走廊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昆明市以托管磨憨镇为牵引,依托中老(中越)铁路沿线,与沿线州市县缔结中老(中越)铁路沿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推动产业、技术、信息、人才、文化、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合作交流,把中老铁路打造成团结走廊、开放走廊、幸福走廊,促进中老(中越)铁路沿线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扩面、提质、增效。

山水相连,情谊自通。钢铁新丝路串起民族团结情,中老铁路把“边”与“城”的遥望变为唇与齿的相依、心与手的相牵。

昆明市创新“以城带边、以城兴边”的帮带共建机制,主城五区和安宁市结对帮扶磨憨镇6个沿边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缔结跨区域结对共建联盟8个,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广场6个;以省会城市标准加强民生保障,优质学校对口帮扶、骨干教师支教,助力磨憨教育水平提效升级;边、城医院结对共建,昆明市延安医院帮扶托管磨憨镇中心卫生院,7家市属医院与各村卫生室帮扶结对,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边境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城市的优质诊疗……教育和医疗帮带上的突破使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幸福种子在发芽。

打造“一圈三走廊”,是昆明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昆明实践,深化巩固各族群众持久团结、和谐进步的新举措。石榴花开色正艳,民族团结情更浓。昆明各族群众携手共创,奋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样板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徐剑
责编:赵萍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