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不通”,到家家户户通路、通水、通电。
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湖南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下,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隆回县高平镇红锦村铺开。
红锦村(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从最迫切的问题入手
“以前就是家家户户建个小水池,储存的水也喝不了几天,天旱的时候就没水喝。路只有尺把宽,只要下雨就是深一脚浅一脚。平时用电也不正常,尤其是到了过年经常停电,我们连饭都煮不熟。”据红锦村1组村民喻本和介绍,从前的1组是水电路“三不通”,“工作队一来,就给我们安上变压器,后来又建水厂,给我们都装了自来水,再也不用为喝水、用电的事犯愁了。路也硬化到了家门口,现在出门我想走路就走路,想骑车就能骑车。”
受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影响,红锦村三分之一的农户曾受季节性缺水问题困扰。驻村后,工作队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推动夏景、横岭、青山里等三处水厂建设,扩容600立方米,彻底解决了季节性缺水问题。现在,不仅能保障红锦村全村用水,还供应周边颜公村、白地村部分农户及附近颜公完全小学、颜公中学生活用水,惠及5000余人。
2021年以来,工作队全力实施各项基础民生工程,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硬化通组公路8公里,入户路覆盖率达到95%;投资10余万元提质改造村部文化广场,新建村名牌一座,改造更新宣传栏26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6套。
如今,全村双季稻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300余亩发展至800余亩(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把关乎群众利益的事做好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工作队严守耕地红线,大力推动村内闲置土地流转,加大荒地复垦;修建了一条长2000米的标准化灌溉水渠,防洪抗旱能力明显增强,受益农田达500余亩。如今,全村双季稻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300余亩发展至800余亩,增加了一倍多。
村里的种粮大户李东通过流转,种植双季稻500多亩,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下,李东牵头成立隆回红锦农机专业合作社,耕田、插秧、植保、收割、烘干基本实现机械化。红锦村像李东这样的种粮大户还有两户。下一步,他们都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为激发内生动力,工作队还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养殖鸡鸭牛羊,并积极为农户寻找销路,补齐销售短板。今年上半年,完成消费帮扶13万元,让农家小院的“菜篮子”变成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箱包生产(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以群众满意为目标
2023年底,工作队争取后盾单位投资30万元,盘活村内闲置资产,将废弃的旧村部进行改造和扩建,建成产业帮扶车间,引进箱包生产商,今年1月已投入生产。不仅解决了村民就近就业问题,还为村集体增加了租赁收入。
“我过了年就没再出去打工了,直接到箱包生产车间做工,现在每个月能挣到3000多块,吃住在家里,还能就近照顾小孩。”红锦村3组村民江晓芬满意地说道。小儿子4岁的时候,江晓芬和丈夫不得不前往广州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听说村里建了帮扶车间,与江晓芬一样面临挣钱和顾家两难选择的村民回到了村里。
目前,产业帮扶车间解决就业45人,让村民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同时,通过收取租金等方式,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4万元,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下阶段,我们要重点实施4.02公里环村主干道提质改造,指导并参与编制村庄规划,打造本土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特色文化长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湖南局驻红锦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胡光旭表示,工作队将继续向着提高群众“幸福指数”这个目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带动产业发展、加强本土人才培养,让村庄更美更宜居,让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喻无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