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城市看作“家”,那么街角路边的路灯、公共座椅、候车亭、标识牌等公共设施就是“家具”。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进城市家具治理提升,从细微处改善家具的舒适性,同时提升了城市的颜值。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本市累计整治城市家具1万余处,规范拆除各类护栏900公里,精细化治理提升背街小巷1730条。截至目前,本市520余万件城市家具已纳入网格化管理。2024年对城市家具的治理也成为34件本市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随着对城市家具更新和治理的不断深入,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案例1
边角地增设充电柜巧解“窗下难题”
生活越来越好,家里置备的“大件”家具也越来越多。市民对楼院、胡同的公共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有限的公共空间也需要不断购置新家具。不仅有常见的路灯、长椅,也有当下居民最关注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在胡同里装几组充电柜谈何容易,要考虑场地、电源、服务范围等多类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窗下难题”。
胡同狭长,居民都希望胡同里赶紧安装充电设施,而且离家越近越好,但是放在谁家窗根底下又都不乐意。不论是设置垃圾桶站、增加公厕,还是安装充电设施,都有这样的矛盾,这就是“窗下难题”。
东城区灵光胡同东口设有充电柜,但是住在西边的居民嫌远,近几天,西口增设了3组充电柜,满足了大伙儿的充电需求。为了增加新的设施,属地安定门街道没少下功夫。平安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魏焕启说,得找到能放得下充电柜的地方,不能离配电箱太远,也不能离居民的窗户太近。“居民对充电柜的安全性不是很了解,离着近了总有顾虑,以前我们在胡同里安装充电柜,一般会先和胡同里的一些社会单位沟通,争取安装在社会单位或商铺的周边,但是灵光胡同西口附近没有这样的条件。”
几经踏勘,相关各方最终相中了一处离西口不远的边角地。消息传开后,有居民不乐意了。居民说胡同太窄,不光是要找安置充电柜的地方,还得考虑停车的问题,这块地儿周边原本能停下不少电动自行车呢!魏焕启说,后来各方听取居民意见建议,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案。老住户说,这块边角地其实废弃多年了,时间一长边角地的台子上就被周边居民用来放置一些长期不用的东西,一旁的空地则用来停放车辆。后来这块边角地里还长出过一些杂草,夏秋季节,特别招引蚊虫,如果能给台子做个平整扩充一下空间也挺好的。
有了广大居民的支持,属地立即行动起来,拔掉了边角地内的杂草,清理了杂物,将及膝高的台子进行了修整,并在此新增了3组充电柜,由此一举三得。居民有了充电设施,凌乱的边角地得到了清理,充电柜周边区域仍然能保留停车空间。
“窗下难题”不仅胡同里有,老旧小区里也有。官书院小区改造充电车棚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难题。底层居民的房屋处于半地下,车棚几乎就在窗前。有居民提出了两点顾虑,一是怕车棚挡光,二怕充电设施离窗口太近有隐患。魏焕启和充电车棚的建设单位反复沟通,不断完善方案,终于打消了居民的顾虑。一方面将车棚的充电桩移至远离窗口的区域,另一方面将车棚原本的平顶设计成斜顶,不再遮住阳光。
而且新增设的充电柜具有防爆防火功能,电池在充电柜里冒烟,最多熏黑柜子,避免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损。作为城市家具的小小充电柜,不但是居民生活刚需,也是保障安全的一道闸。
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安定门街道采取指导单位建设、引入企业投放、街道出资建设三种方式,推动电动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截至目前,辖区已建设充电设施179处,可提供2632个充电接口,基本满足了辖区居民的充电需求。采访期间,魏焕启把一本厚厚的申报计划方案摆到了记者面前,这是属地街道下一步要做的事儿。比如把电动自行车的电池拆下来再放进柜子,对于部分居民来说较为费力,而且有些电动自行车的电池无法拆卸,充电柜不适用。“现在这本方案,就是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注重安全与贪图方便,居民心里会有杆秤,只有不断创造好的条件,这杆秤才会更向安全倾斜。”魏焕启说。
案例2
电箱电柜“三化”为居民休闲留空间
电箱也是城市家具中不可或缺的,在今年发布的《城市道路城市家具设置与管理规范》中明确了电箱小型化、隐形化、景观化的“三化”要求和“多箱合一”设置要求。在西长安街街道双栅栏胡同与北新华街交会口的三角地上,箱体的优化和整合项目正在进行中。
今年7月,住在这处三角地的居民傅女士通过12345市民热线反映,不大的绿地内外设置了9个大小不一的高压电箱和充电柜。傅女士说,这些电箱电柜几乎把绿地完全遮住了,胡同内空间本来就狭小,希望能够把这块绿地腾出来,再修修周边坑洼的地面,尽可能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休闲空间。
记者注意到,该片三角地东西两侧分别是双栅栏胡同和北新华街。三角地南侧铺设了人行便道,北侧则是一块面积约有七八十平方米的绿地。紧邻绿地南侧,设有7个充电柜和变电柜,还有2个电箱直接安在了绿地里。其中较大的3个电箱足有一人多高、3米多宽,几乎将后面的绿地完全挡住。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西长安街街道经过商议决定将该片三角地的改造纳入2024年城市更新重点项目中,同时根据新发布的《城市道路城市家具设置与管理规范》,通过“三化”和“多箱合一”对这9个电箱、电柜进行优化。
经过前期调研和规划,8月份,优化电箱的施工正式开始。9月19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三角地西侧的一处公房内,施工人员正在挖掘电箱迁移时所需要的坑基。据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这9个电箱、电柜的产权单位涉及电力、路灯、通信、交通等多个部门。
“经过与各方协调,目前这些电箱、电柜都已找到了妥善的安放地点。根据施工方案,电力的电箱将会进行‘多箱合一’处理,由3个合并成1个。还有一些箱体将迁移入建筑物,从而实现隐形化,另一些箱体也将通过缩小体型、进行适当装饰或喷涂,达到小型化、景观化的效果。”从现场的施工效果图看到,完工后该片三角地将设置多片花坛、绿地,同时还将增设部分长椅供周边居民休息。全部提升工程预计将在10月中旬前完成。
案例3
“精品工程”让老街告别杂乱局促
昌平区政府街的前身是永安古城的府前街,自建成以来,一直是昌平城区的主要轴线。时至今日,政府街周边机关单位、教育机构、商业设施林立,再加上地铁昌平站也坐落在这条街上,每天早晚高峰期间车流人流汇集,暴露出不少问题。
据老街坊回忆,改造前的政府街由于人行便道狭窄,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很不顺畅。“人行便道只有三人宽,在地铁站和商铺周边缺少停车位,自行车停放后通行空间就会被挤占。”“有的公交站台只设有几根护栏,没有遮风挡雨的顶棚。”通过实景地图记者还看到,去年5月改造之前,人行便道曾是一幅非机动车堵塞道路、线杆林立的景象。在新新公寓外政府街南侧的路面上,就矗立着包括1个大路牌、2个交通标识牌及多个监控探头杆和电箱在内的各种城市家具,显得杂乱局促。
今年政府街实施环境提升“精品工程”,这条西起西关环岛、东至东环路的老街迎来了新生。8月,“精品工程”正式完工。9月25日记者来到这条大街,只见新增设的公交港湾里,公交车进出站井然有序,即使早晚高峰时,周边道路也不再拥堵。一些公交站台还增加了候车棚。4米宽的人行道上车辆停放井然有序,行人日常通行也更加顺畅。
据工作人员介绍,过去政府街老街的人行便道宽度仅有2.5米左右。人行便道靠近路中的一侧一般会被称作设施带。灯杆、监控杆、交通标识牌等城市家具一般情况下都应设置在设施带内。然而由于老街本身空间有限,一些城市家具只能设置在设施带外,挤占了通行空间。“在这次改造中,我们通过压缩沿线单位院门院墙,将人行道从原来的2.5米拓宽到4米,空间大了,城市家具的布置就能更合理。”
位于政府街上的地铁昌平站在建站之初并没有配套非机动车停车区位,在这次改造中,地铁站周边增设了非机动车存车架、停车位。此外,有关部门还撤除了沿途冗余的60余个标识牌,同时通过架空线入地、多杆合一等方式,减少40余根线杆。
专家观点
城市家具应更好服务市民
畅想未来,城市家具要想更好地满足市民需求,还需要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首先在城市家具的设置中应因地制宜,兼顾通用化与个性化。通用产品的设置应保证城市家具满足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基本要求,个性化设计则可以确保城市家具在复杂场地环境下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城市家具的设计和建设通过细节化、个性化设计,提升城市空间美感,体现出对不同人群的关怀。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先进材料的更新换代,城市家具中也应吸收相关元素,更好地服务市民。
以公交站台为例,现在仍有一些公交站台存在不方便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使用的情况,应在城市家具的精细化治理工作中得到重视,按照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断优化城市公共环境建设。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未来市民可能对座椅、照明和指路牌等城市家具有更高的依赖度。高龄老年人行动不便,出行时需要时不时坐下休息,如果能够在道路旁以合理间距增设座椅,同时完善背街小巷的照明和指路牌等设施,能让老年人在出行中更为安全便捷。
优化城市家具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服务,不应片面追求形式感而忽视实际使用功能。城市家具的设计和建设者只有走进居住小区,走进公园,切实听取民意,才能满足市民的实际需求,才能体现出城市的宜居性和人文情怀。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 李迪华)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陈圣禹,景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