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零下40摄氏度的国境线旁,为何有人把家“搬”来?

图片

图片

这是中国最长的国道——G219,从新疆喀纳斯到广西东兴,沿中国边境绵延1万公里,名副其实的战略要道。

75年来,无数人在这里用血肉身躯,构筑起守护国土完整、守护边境安宁的钢铁长城。今天,沿边开放的新语境下,世代坚守的国门,也在更好地“开”。

“治国必治边”,今年6月至8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先后前往西藏、新疆、广西、云南四省区,沿着219国道一路寻访,领悟这几个字的深意。

在这条公认的“国之大道”上,我们读到“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也看到开放合作、睦邻友好。这背后,正是一个大国的强盛之道。


有这样一群人,每个月至少有15天生活在祖国的边境线旁,日夜守望。他们是护边员,也有人叫他们“活界碑”。

7月,报道小组沿着G219国道来到祖国的西北角,穿过茫茫草原,记者在边境线旁的执勤房里见到了一对哈萨克族护边员夫妇:裕民县哈拉布拉乡边境管段8号执勤房班长木合亚提·库尔班和他的妻子沙合木古丽·达吾提汗。他们不仅把家“搬”到了驻地,还为同事们开了“特色餐馆”。

守边不易,但总有人代代坚守。裕民县横卧的巴尔鲁克山,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这里不仅是“小白杨精神”发源地小白杨哨所的所在地,也是“时代楷模”魏德友数十年如一日护边的地方。报道小组和木合亚提一同拜访了这位年过耄耋,为祖国守了一辈子边境线的老人。

把家“搬”到国境线旁

守边护边是一件苦差事,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护边员们都必须长期坚守。

记者抵达的时候,正值夏日的午后,日光刺眼,阳光灼得人皮肤生疼。相比之下,更艰苦的是冬季的夜晚,零下40摄氏度气温,大雪封路。但这些都无法阻挡护边员的巡逻,清雪车扫除积雪后,巡边的节奏不曾被极端的寒冷打乱过。

图片
木合亚提所在的裕民县哈拉布拉乡边境管段8号执勤房驻地。  海沙尔 摄

驻地小院里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木合亚提早已在院子门口等候,热情地介绍了修葺一新的执勤房里,宿舍、餐厅、浴室、会议室一应俱全。

“这是2021年刚修的,早年间,这里没有洗澡房,每一个班次15天都没法洗澡,太难受了,现在每天洗澡都没问题。”裕民县哈拉布拉乡政法书记赛力克·毛吾林说。

图片
木合亚提·库尔班。  海沙尔 摄

护边员的工作主要分为视频岗、巡逻岗和放哨岗。这几个岗位木合亚提都干过,视频岗要紧盯监控画面,放哨岗则是在瞭望塔上用望远镜观测周围的情况,最辛苦的是巡逻岗,无论昼夜,每隔6个小时,护边员们2人一组,步行、骑摩托或开车,在分管的约10公里边境线上,1个小时内巡逻3次。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护边员的工作以15天为一个班次,工作15天,休息15天。在工作的期间,吃住都只能在驻地,6小时一次的轮岗,不分昼夜持续运转。

图片
护边员瞭望的哨楼。 海沙尔 摄

木合亚提说起最困难的一次经历,是冬日里突发停电的时候。

“去年1月,因为一个变压器烧坏,维修折腾了两天半时间。突然停电,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可用,屋子里也只有零下35度,像冰窟一样,根本睡不着。吃饭也成问题,平时做饭依靠的电炉也无法正常使用。”

“但那时候没有一个护边员回去,都坚持住了。”木合亚提骄傲地说。大家轮流在车里取暖,生火做饭。甚至,每个班次的巡逻一趟也没落下。

采访期间,沙合木古丽·达吾提汗端上了早已准备好的新疆美食,金黄酥脆的点心香气四溢。能在边境线旁吃到如此新鲜酥脆的点心,多亏了木合亚提。

在边境工作了两三年后,木合亚提发现,护边员队伍里原本没有专职做饭的人,大家轮流做饭,做的饭不是糊了就是咸了。2020年,在木合亚提的动员下,妻子沙合木古丽也加入护边员的丢队伍,负责后勤和护边员的伙食。

图片
木合亚提和妻子沙合木古丽。 海沙尔 摄

图片
沙合木古丽在厨房收拾案板。  海沙尔 摄

沙合木古丽之前在县里幼儿园的食堂工作,还开过早餐店,有一手好厨艺。“听他说这里需要人做饭,我当时直接关了店铺,带着原材料就直接过来了。”沙合木古丽·达吾提汗说。

现在,她给大家做饭,不仅味道好,大家吃得像在家里一样安心,工作起来更有精神。沙合木古丽还给食物取了极具边境风情的名字,圆圆的油饼叫“明月照边疆”,长长的拌面叫“悠长边境线”,烤包子叫“黄金铠甲包”。

在驻地,这对护边员夫妇,总是休息最少的护边员,替别的战友值班、顶班是常态。木合亚提一年轮休回家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妻子成为护边员后,回家的天数更少了。今年,家里添了孙子,当了爷爷奶奶的夫妇俩才决定休假回家看看。

2021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上,新疆(含兵团)10个集体、8名个人受到表彰,木合亚提正是其中之一。

用脚步丈量国境线的人

说起自己守边戍边的经历和信念源头,木合亚提向记者介绍了裕民县另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一位扎根边境草原为国巡边近60载的坚守者。

听闻魏德友至今仍和家人一同生活在边境,守着国境线,报道组当即决定和木合亚提前去拜访。

如今,魏德友在边防官兵的帮助下,从土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房,离住处不远的地方还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位扎根边境草原为国巡边的坚守者如今已年过耄耋,但依然精神矍铄。

见到木合亚提和记者前来,魏德友一家热情相迎,老人领着我们参观守边故事的展品。

在小院的放映厅里,木合亚提和魏德友并肩而坐,一同观看了以魏德友夫妻为原型的电影《守边人》,听“老魏叔”讲起当年的往事。

“我其实没做什么。几十年来就一直在做一件事。”魏德友说。60年如一日守边,魏德友曾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管控区内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这是他“这辈子最自豪的事”。

1940年出生于山东临沂市沂水县的魏德友,20岁时参军入伍。1964年转业后,他与30多位战友响应号召,脱下军装远赴万里之外的新疆屯垦戍边。在这里,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护边员。

20世纪80年代初,魏德友所在的161团兵二连被裁撤,本可以分去离城市更近的连队,他却主动留下戍守边境,靠放牛羊养活一家人。一同来屯垦戍边的战友陆续离开,边防派出所的同志换了一拨又一拨,魏德友却一直扎根在草原深处。 

2017年,魏德友的女儿魏萍理解父亲对边防割舍不下的情感,在父亲的感召下,魏萍辞去在山东的工作,回到萨尔布拉克草原,当了一名护边员。

60年来,魏德友在辖区西巴里坤、萨尔布拉克,义务巡边20多万公里,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2021年,魏德友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七一勋章”颁授仪式。

护边不是某一代人的责任,而是一项世代传承的使命。从魏德友到木合亚提,用脚步丈量国境线的人们把自己扎根在祖国的边境,日夜坚守。

木合亚提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军人。长大后,征兵报名那天,木合亚提骑摩托摔了一跤,没能如愿入伍,这本来是他一辈子的遗憾。如今,在祖国的西北角,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新疆裕民县萨尔布拉克草原上,木合亚提以民兵的身份与战友们日夜守边戍边。

“想不到小时候的梦想这样实现了。”哈萨克族护边员木合亚提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