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林:以川剧为媒,做传统戏曲复兴的推动者 | 我和我的祖国

全文4391字,阅读约需13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以川剧为媒,推动传统戏曲复兴。

02陈智林曾领衔主演《易胆大》《巴山秀才》等大小百余出川剧精品,2024年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03他积极推动川剧走出四川、走进北京、走出国门,让更多人领略到川剧的魅力。

04陈智林认为,川剧需要“守正创新”,用好的方式方法激活它的生命力。

05此外,他还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川剧演员,传承、弘扬川剧艺术。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202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第75个生日。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传承与发展中焕发着新的生机,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软实力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作为传统文化工作者,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以川剧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


9月29日、30日,由陈智林担任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的川剧《草鞋县令》,亮相北京,喜迎国庆。演出前夕,陈智林接受封面新闻独家专访,分享他与川剧结缘并一路走来的感人故事,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川剧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与展望。

图片

陈智林在川剧《草鞋县令》中饰演纪大奎

川剧魅力,点燃艺术梦想

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川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多彩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作为中国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之一,川剧独具巴蜀魅力,是四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了解四川人和四川文化的重要窗口。有人说,想了解四川人和四川文化,看川剧是个“捷径”。

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春风拂面,万物复苏。15岁的陈智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观看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卧虎令》。那铿锵有力的唱腔、生动传神的表演,瞬间点燃了他对川剧艺术的无限向往。于是,他毅然决定报考四川省川剧学校(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前身),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艺术之路。

而就在前一年(1978年春),邓小平同志到四川,工作之余在成都金牛坝观看了川剧演出,让川剧在中国戏曲艺苑上迎来了新的春天。陈智林幸运地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见证者,更成为身体力行的参与者。

“那个时候,所有人都向着优秀传统文化迈进。考川剧学校很难,从几千个报名者里选几十个,我没想到自己能够被选中。这场考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使我非常戏剧性地进到了戏剧圈。”因为一场戏,陈智林毫不犹豫地投身川剧事业。

相比从小学习川剧的同学,15岁的陈智林已经过了学艺黄金期。不甘落后的他,以“笨鸟先飞”的精神,苦练基本功——每天四点起床练功,直至夜里十一二点,可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寒来暑往,从不放松。除了日复一日的基本功练习,他还认真钻研每一个角色,致力于用“情”演活每一个角色、用“心”演好每一场戏。这种刻苦的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为陈智林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提出川剧发展八字方针——“抢救、继承、改革、发展”,并付诸实践行动,为陈智林等年轻演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可能。他感慨道:“我在学校就赶上了振兴川剧的最好时段和最好环境。在实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川剧艺术创作演出的如火如荼,以及老百姓对地方戏曲的热爱。那时候,我就给自己立下目标,一定要做观众喜欢的好演员。”

在这种驱动力下,陈智林越发刻苦,在舞台上不断磨炼、提升自己的唱念做打,逐渐从群演、配角,演到了主角。“我的艺术成长过程是非常良性的,政策越好演员越用心,老师就越热心,更加用心用情来培养我们。”陈智林说,他的运气非常好,不仅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还得到了众多川剧名师名角的倾心教诲。“陈国礼、邱永琛等老师的课让我醍醐灌顶,川剧界前辈蓝光临、刘又全、罗玉中等,在我艺术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支撑和启迪。”学艺五年后,毕业时的陈智林已经可以参加当时的全省名家演唱会了。

图片

陈智林在川剧《尘埃落定》中饰演“麦其土司”

艺术磨砺,成就川剧大家

1984年,陈智林从四川省川剧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攀枝花川剧团。尽管当时条件艰苦、无戏可排,但他依然坚持每天练功、学习传统文化。他深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于是,在剧团排练的剧目中,他全力以赴,将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淋漓尽致。终于,在1986年四川省青少年川剧演员比赛中,他崭露头角,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和专家的认可,荣获表演一等奖。

1988年,陈智林作为第二代《芙蓉花仙》男主角“陈秋林”的扮演者,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剧展,受到观众高度好评。因为表现出色,回到成都后陈智林被调到了四川省川剧院,这也更坚定了他将此生奉献给川剧事业的决心。“我们所到每一处,都能感受到观众对川剧的喜爱。大家在一起时对四川文化的传播和情感倾注,也更激励我要把川剧事业做好,把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好,无愧于国家对我的培养,无愧于前辈老师们在我身上倾注的心血。”

图片

1988年,陈智林在川剧《芙蓉花仙》中饰演“陈秋林”

1989年,陈智林带着川剧《望娘滩》等剧目去东欧演出成功后,回到中国、在北京逗留期间,他就以川剧《望娘滩》等作品申报了第七届(1990年)中国戏剧梅花奖,并于次年一举夺魁。这一年,他26岁。

图片

1990年,陈智林(中)成功摘得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此后,陈智林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他先后领衔主演了《易胆大》《巴山秀才》《夕照祁山》《尘埃落定》《卧虎令》等大小百余出川剧精品。他的表演风格独特,既保留了川剧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深受观众喜爱。他的每一次演出,都仿佛是在向观众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传递着川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陈智林有了更多与全国诸多戏剧大家、名导合作的机会。他与谢平安、熊源伟、李小平、査明哲等著名导演携手共创佳绩,共同推动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2003年,陈智林凭借川剧《巴山秀才》,再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2007年,他主演的《易胆大》荣膺第十二届文华大奖及七项单项奖;时隔15年后,他主演的《草鞋县令》,成功斩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同时,他也积极带领川剧走出四川、走进北京、走出国门,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川剧的魅力。

图片

陈智林在川剧《易胆大》中饰演“易胆大”

图片

陈智林在《卧虎令》中饰演“董宣”

图片

陈智林在川剧《巴山秀才》中饰演“孟登科”

传承使命,弘扬优秀文化

2006年,川剧成为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出炉,四川7位非遗传承人入选,其中,陈智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川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陈智林看来,川剧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寓教于乐、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川剧具有崇尚美德、传播美德的功效和功能。川剧里有很多关于忠肝义胆、礼义廉耻、仁义礼智、天地君亲师的故事,可以通过演出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一种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

他进一步引用陈独秀的话:“‘戏曲是众人的大教堂、戏子是众人的大教师’。我们从事文化,本身也在受教育。然后我们把受到的教育,用我们的审美进行传播和传递。而且是耐得住寂寞和清贫去‘燃烧’自己,把自己的情怀、幸福、快乐,传播、回馈给社会,达到人生的一种升华。”

图片

陈智林在川剧《夕照祁山》中饰演“魏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让陈智林等川剧艺术工作者更加振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文脉和国脉相连、文运和国运相系的重要载体,这让我们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找到了自信的源头和根基。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更加明晰了我们的发展路径,找到了存在感、价值感、获得感和尊严感。”

陈智林口中的价值感和尊严感,在2024年9月1日《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时,达到了又一新高度。他深知,这一《条例》的出台,不仅为川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更为川剧艺术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做了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谈得最多的也是对川剧立法的一种渴求。我们法治国家,75年来,按照依法治国的方式,一步一步地从弱小走向健康、走向强大。川剧立法,能让我们在温和、温暖的环境里,形成一种能量,找准目标,有的放矢地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展望未来,陈智林对川剧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川剧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他也会发挥“微光”作用,以“星火燎原”之势,更好地传承、弘扬川剧艺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 话


图片

封面新闻:从艺45年来,您演出了百余出大小剧目,在诠释角色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陈智林: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会跟我演的每一个角色共情,进行灵魂传播。今天的社会发展,需要有这些人的精神,需要有这些人的灵性,需要有这些人正能量的引领,让我们祖国的发展更加阳光,更加健康,更加茁壮。希望大家在观看川剧的过程中,能找到最美、最善良、最真实的情怀。


封面新闻:比如《梦回东坡》里的苏东坡精神?


陈智林:是的,苏东坡的人格、人品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你看他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跌宕,还能那么乐观、豁达,他自己就是一种快乐的音符。能够以川剧的形式,让这种快乐传递出来,美美与共,也是艺术工作者最幸福最快乐最神圣的事。


封面新闻:《草鞋县令》《梦回东坡》等剧里也有很多年轻的00后演员?


陈智林:对。所以,现在我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做好自己的同时,也要带着他们一起做好川剧传承,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际上,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老师通过言传身教、通过师带徒的方式,把川剧的技艺、职业的情感,传给了我们。我们又把这些守得住、看得见的艺术,包括老师们身上的人格、人品,真诚、真实地传递给年轻一代。我也一直在给这些年轻人说,人生要有三颗“心”,一是感恩心,有了感恩心以后,形成一种包容心,然后把这种包容变成自己的最好的努力,变成一种服务心,有了感恩、包容、服务这三种心态,我相信大家会在工作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通途。

图片

陈智林在川剧《梦回东坡》中饰演“苏东坡”    摄影 荀超


封面新闻:碎片化时代,您认为该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


陈智林:“非遗”不是一个即将灭亡或者濒临死亡的物种,而是要用好的方式方法,激活它的生命力,让“非遗”再生,为社会带来新的服务活力。碎片化时代,我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为碎片化的东西,仅仅是在某种程度上的“养眼”,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养心”的,而且是非常厚重的“养心”。只有一步一步用厚积薄发的方式来促进、推动社会的发展,才是健康的、阳光的、有序的。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像“微光”一样,践行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微光”也会引发“星火燎原”之势。


封面新闻:这两年您还跟我们封面新闻合作推出了《蜀道翠云 千年见树如面》《古蜀宇宙绘星河》等XR创意新闻短剧,用川剧+科技的方式宣传四川,您对这种创新怎么看待?


陈智林:川剧需要“守正创新”,没有“守正”,没有源头,就缺乏一种艺术价值。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不忘初心”,“初心”就在于人本性中的善良。“守正”,就是守住我们最原始的初心,守住源头,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能做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创新在于初心发酵以后,用现在的方式进行表达。我们对昨天的传统进行调整和改变之后,就形成了今天的创新。我们的“今天”,又成了“明天”的传统。守正创新就是传承传统、发展传统、创新传统,然后引领新的传统诞生。

图片

陈智林在川剧《大千世界》中饰演“张大千” 摄影 荀超


封面新闻:回顾这些年您的个人成绩,您最自豪的是什么?


陈智林:从2014年开始,我调到了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当院长,在任学院院长将近9年的时间里,我自认为自己最大的贡献,就是力排众议,把濒临消失的川剧专业单拎出来成立了川剧系,让以前只有13个学生的川剧,从没有教学平台到现在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让各地市重新认识、认可川剧。还是那句话,中华传统文化人才不能丢,川剧阵地不能丢。人都没有了,你还谈什么?我觉得,川剧能有今天这种生机盎然的状态,跟我到学校恢复川剧系密不可分。


封面新闻:您也特别重视产教融合,带领学校师生一起参与《草鞋县令》的演出。


陈智林:学生没有演出实践,是对舞台的不负责,就像医生没有临床经验,是对生命不负责。


封面新闻: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正在进行,很多年轻人挑大梁担纲主演。您怎么看?


陈智林:去年首届川剧汇演,让我们看到了振兴川剧42年以来的成果。今年第二届川剧汇演,大家的信心更足了,年轻人展演的舞台更大了,演出剧目更多了,而且各地市区县都有参与,相信川剧未来会越来越好。

图片

2024年,陈智林领衔四川省川剧携手封面新闻共同推出《古蜀宇宙绘星河》XR沉浸式创意新闻短剧

(图据四川省川剧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