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万能上名牌小学,一机构入学培训费收了上千万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可谓费尽心思。

上海男子夏某在经营一家教育咨询公司期间,利用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迫切需求,精心编织骗局以从中牟利。

从2021年开始,夏某通过朋友圈推广、发展中介等方式,大肆宣扬自己的“能力”,他谎称自己有“特殊渠道”和“强硬后台”,可以操作入学摇号、学生转学等事宜,以帮助孩子获取优质学校就读名额为幌子,收取高额“择校费”“咨询费”等费用。

江女士的目标是一所上海民办外国语小学,该校每年仅招收约140名学生,采用“摇号”方式随机录取,由区教育局统一组织。

2022年底,江女士经朋友介绍结识了夏某,并与其签订了一份价值36万元的入学培训协议。作为首批款项,江女士支付了20万元给夏某。

夏某自称有两种入学途径:一是通过操控抽签顺序确保孩子被录取,二是通过调剂补录的方式实现入学。

按照夏某的要求,江女士提供了孩子入学所需的各种资料。

然而,当2023年5月的“摇号”结果揭晓时,江女士发现孩子并未录取,而夏某所承诺的调剂补录也未能实现。

时间推移至2023年9月,夏某表示可以通过转学的方式让孩子进入那所民办外国语小学。江女士再一次信任了夏某,又签订了一份价值50万元的转学咨询服务协议。但这次转学尝试同样以失败告终。

面对一再的失败,江女士要求夏某退还已支付的款项,但夏某却以各种理由拖延,未履行退款承诺。

据了解,截至2024年2月,夏某通过收取高额“咨询费”“择校费”等方式骗取29名学生家长钱款,共计1018万余元。

近日,经上海市宝山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夏某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20万元。

数十位家长花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本寄希望于通过“关系”铺就孩子的名校之路,最终却换来孩子孩子无学可上、资金难以追回的残酷现实。

唏嘘的同时,不免让人思考:为何如此长时间内,家长们未能察觉骗局?夏某到底是用什么样的说辞,用什么样的套路,让家长们深信不疑?

首先,夏某精准抓住了家长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弱点

在当前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家长们往往急于为子女争取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迫切心情使得他们更容易轻信他人的承诺,甚至不惜重金尝试非正规途径。

其次,信息不对称也成为了家长受骗的关键因素。

许多家长对入学政策、摇号机制等具体细节缺乏深入了解,只能依赖于外界的信息来源。而夏某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编造虚假的“关系网络”和虚构的“成功案例”,以骗取家长们的信任。

检察机关发现,被夏某当做“金字招牌”的案例,实际上是学生本身就符合学校的招生条件,根本没有依靠夏某的帮助。家长通过正常的摇号手续也可能取得的入学资格,只是夏某通过博概率,以概率事件的成功当做自己赢得家长信任的筹码。

此外,夏某还冒充学校老师的身份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精心设计的对话内容,让家长误以为孩子已经顺利通过了学校的录取流程。

在成功获取家长的信任后,每当到了所谓办理入学手续的关键时刻,夏某便会以各种借口如“学校临时有紧急事务”、“手续需要额外时间审核”来搪塞家长,从而一再推迟实际办理的时间。

当然,监管的缺失也为夏某的诈骗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当前,教育咨询领域尚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这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当骗局败露,家长们纷纷要求退款时,夏某采取了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用后来家长交的钱来慢慢偿还之前家长的款项,同时不断编造借口搪塞家长,如“资金暂时周转不开”、“需要更多时间来处理退款手续”等,甚至后期索性玩起了失踪。

更为令人震惊的是,夏某还曾咨询过律师,企图将违法行为美化为经济纠纷,以逃避法律的制裁。

据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2024)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将严厉打击“暗箱操作”、“掐尖招生”等不正当行为,并严格查处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违规收费,旨在构建一个透明、公正的招生环境。

同时,教育部门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需严格对照“十项严禁”规定,对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全面排查,确保招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实现全覆盖、无遗漏的监管。

因此,任何想要假借“择校”名义非法获利的人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综上所述,这起事件深刻警示我们,办理入学必须经过正规途径,遵循合法程序。不要轻信各种所谓的“关系”“门路”,以免成为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中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