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什么还要祭祀孔子?

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祭祀孔子?祭孔礼仪有何讲究和深意?古今仪式有何不同?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前夕,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拜访了济宁籍文化专家、济宁市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杨义堂,请他对祭孔礼仪作科普。

图片

“如果有一种祭祀仪式,两千多年来连绵不绝,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认同感,非祭孔莫属。”杨义堂说。祭孔大典是一种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的庙堂祭祀乐舞。乐、歌、舞围绕礼仪进行,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祭孔从孔子去世时就开始了。公元前479年夏历4月11日,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自出席并致悼词,尊孔子为尼父。鲁哀公亲祭孔子的诔文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这是第一篇祭孔子文。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将孔子生前居住的房屋三间改做寿堂,陈列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琴、车、书等,并按时祭祀。开祭孔之先河。

此后,从汉高祖开皇帝祭孔先河,到唐太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再到宋徽宗将孔庙主殿更名为大成殿,乾隆皇帝一生8次到曲阜,民国政府将孔子诞辰纪念日列为国家纪念日,一直到今天的国际孔子文化节。2500多年来,祭孔大典成为与祭祀天地、社稷并列的“国之大典”,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象征性仪式。

图片

“祭孔礼仪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许多密码和基因,是中华文化‘根’和‘魂’的代表,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杨义堂介绍,古代祭祀礼仪十分隆重,从大成门内撞击的360响鼓和180响钟声中开始,整个活动钟鼓齐鸣,八章齐奏,唱礼讴歌,声振数里。明代之后,笾、豆各十二,牲用“太牢”(牛、羊、猪三牲),乐用“宫悬”,舞用“八佾”,礼行“三献”,祭祀制度等同于祭祀天子的礼乐制度。

“祭孔乐舞共96字,一字一音一行,歌生唱一个字,乐生演奏一个音节,舞生跳一个动作,中正平和、尽善尽美。”讲到祭孔乐舞,杨义堂起身示范,行云流水。祭孔乐舞起源于舜帝时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型交响乐,比世界交响乐之父——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早了3000多年。音乐是上古的韶乐遗韵,歌词是歌颂孔子的诗经体的唱词,每一个舞蹈动作都代表着进退辞让的礼仪规范,将中国音乐舞蹈的礼乐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

图片

时至今日,每年的孔子文化节均举行祭孔活动。2004年开始,由政府公祭,在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举行祭孔大典,主要包括敬献花篮、乐舞告祭、恭读祭文、行鞠躬礼等程序,还要举行开城、开庙、祭孔巡游等前奏活动,营造庄严肃穆隆重的氛围。每年祭孔大典的核心礼制基本不变,但也会根据节会主题作一些新颖设计。

“拿祭文来说,古代祭孔一个朝代一篇祭文。现代祭孔则每年都会请文化大家撰写一篇祭文,况且内容融入时代发展新特点,注重弘扬思想文化,古为今用。”在杨义堂看来,传统祭孔倾向政治教化,体现历代统治者基于现实功利的阶级意识,借助孔子精神以求“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现代公祭则注重关注孔子思想文化内涵,仪式氛围上追求庄重肃穆,有利于人们纪念先哲,沉思与反省,寻求参祭人员与孔子心灵的相通,汲取孔子智慧化解现实难题。

图片

经典诵读也是现代祭孔大典的新增活动。一排排青少年学子站在丹墀上、杏坛前、古树下、神道旁,高声诵读《论语》,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仿佛来自2500多年前的思想回响。

“我们今天祭祀孔子,一个首要的原因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杨义堂说,祭孔能够让人们聆听圣哲先贤训导、延续民族精神气节。千百年来,孔子思想作为中国最正宗的文化标志,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也是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怀念故国、安抚心灵、结交亲族的“神龛”。所以,祭孔还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

2005年,在杨义堂等文化专家的倡议下,祭孔大典首次升级为“全球同祭孔”,让孔庙里的“仁义礼智信”走出曲阜,走向世界。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是祭孔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杨义堂说,儒家思想跨越时空而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人类共同的伦理、共有的价值观。今天,我们以传统的礼仪祭拜先师,传承文化,不仅能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和敬仰,还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促进人类的互信,维护世界的和谐。

(大众新闻记者 王浩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