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正骨专家用伤痕之手书写大医传奇

图片
张随山和他拍摄的张茂老人

  25日,在洛阳美术馆的“丹青绘洛阳 光影颂华章”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上,一张题为《洛阳正骨专家的手》的照片,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照片上,一位穿病号服的老人,举起双手仅存的5根半手指,身后的大石头上,“大医”二字苍劲有力。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员工张随山。他说,这是他17年来第3次为老人按下快门,背后的故事值得他铭记一生。

  正骨医师的手 赤裸裸暴露在X射线下

  56岁的张随山告诉记者,照片上的主人公是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原副院长、正骨专家张茂老人,现年93岁。

  “这是去年老人在住院期间,我为他拍的照片。当时老人刚在我们医院接受了第4次截指手术,身体比较虚弱,我用轮椅推着他到楼下的‘大医精诚’石头前,记录下这双伤痕累累、仅存5根半手指的手。”张随山说。

  老人的手怎么了?张随山介绍,早年间,该院的正骨医师们是凭双手的感觉来判断骨折伤势和恢复情况的。后来,随着X射线检查手段的引入,正骨医师们敏锐地察觉到,正骨术与X射线诊断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的精确度和效果。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边观察透视的情况,一边运用手法为患者复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相对匮乏,医师们的防护装备也不健全,没有铅手套、铅衣进行防护。让古老的正骨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就意味着医师们的双手要赤裸裸地暴露在X射线下。

  随之而来的,是正骨医师们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放射线病。他们或指甲开叉,或手指长出放射线疣,或因癌变而截指……“老一辈正骨专家们用自己的双手在X射线下拯救了很多患者,而他们由医者变为患者。”张随山哽咽道,“张茂老人的双手,就是因癌变而截指的。”

  他花费3个月 拍下数百张专家之手的照片

  说起第一次拍摄张茂老人的双手,张随山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7年9月。当时,他看到《中国中医药报》上刊登了一则“首届全国中医药书画摄影大赛”征稿启事,便跃跃欲试,想拍一组有故事、能打动人心的作品。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随山了解到,他们医院有一批老中医骨伤科专家。专家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在X射线下为患者牵引、复位,自己的手却留下了永久的伤痕,张茂老人就是其中之一。于是,他决定逐一拜访这些老人。

  “那时候我没有手机,老人家里没有固定电话,住得比较分散,我就背着照相机,骑着自行车一趟趟去老人家里。运气好的话,两三趟就能见到老人;有时候要跑七八趟。”张随山说。

  去拜访老人之前,他精心准备——先到商场买红布,然后到装裱店把红布装裱得平平展展的,当拍摄背景。

  张随山花费3个月时间,先后拜访了郭宗正、杨振宇、边绍普、张茂、付光瑞、张正运等8位老中医骨伤科专家,拍了数百张照片。他清楚地记得,在拜访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郭宗正老人的时候,老人94岁高龄仍坚持给患者看病,“老人的十个手指头都缠着白胶布,为了配合我拍照,他背过身去把胶布撕掉,手指的溃烂面一直有液体渗出”。

  张随山说,他从没见过如此伤痕累累的双手,不忍直视,而老人仍在坚持为患者正骨。他的食指迟迟无法按下快门,于是平复了一下情绪,再次端起相机,不过仍无法按下快门……如此反复几次,郭宗正老人安慰他:“没事,你拍吧!”他终于鼓足勇气,拍下了老人的双手。

  “张茂老人的手伤势较重,当年由于严重溃烂,不得不截去两个中指。”张随山说,拍照时,为了凸显老人残缺的双手,他试了很多角度,最后找到了合适的位置。他将这张照片解读为“老人用苍老、残缺的双手,讲述自己一生从事骨伤事业的传奇故事”。

  一双双伤痕累累的手 见证大爱无疆

  张正运老人是第五代平乐郭氏传人高云峰的首批异姓弟子之一。当年88岁的他,平均每天要给30名左右的患者做治疗,在X射线下一待就是一天。

  给老人拍照时,张随山问他:“您有没有担心过自己的手?”老人笑着说:“给患者治疗要很专心,来不得半点马虎,当时就想着让患者快点好起来。这是医生的职责,顾不上自己的手了。”

  最后,张随山从数百张照片中,精心筛选出6位老专家的6张照片作为组照参赛,他还给这组照片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专家之手》。

  “6张照片没有人像要素的光影和比例分配,属于纯粹的记录,但照片的背后是时代的印痕、令人动容的故事。”张随山说,这组照片获得“首届全国中医药书画摄影大赛”摄影类一等奖,2007年11月27日在深圳受到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王国强的接见。

  领奖后,心怀感恩的张随山,给8位老人每人买了一套厚厚的北极绒保暖内衣,并利用晚上的时间分别送到老人家里。在他看来,这个奖项应该属于这些老专家。

  2018年4月,张随山再次给张茂老人的双手拍照。“当时,我在医院里碰见老人,他的双手又经历了一次手术,只剩7根半手指。老人的身体已大不如前,双手举起来都吃力,我们在‘平乐郭氏正骨’的大石头前拍了照。”张随山说,每每看到老人的手,他都很揪心。

  在医院从事宣传工作27年来,张随山深入急诊室、手术室,不定期往返门诊、整复室,“蹲”出了58万余张照片。大多数摄影师的硬盘是以“块”或“个”计数的,而他的硬盘量用公斤计算。在他的拍摄素材里,这些正骨专家的“手”,让他觉得无比珍贵。

  “从医者到患者,这一双双伤痕累累的手,不知道治愈了多少骨伤科患者,付出了多少艰辛,这是他们对骨科技术精益求精的注解,也是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的最好见证。”他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仝景菁/文 通讯员 李宗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