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先行区,以其独特的体制机制、发展模式、要素资源以及政策优势等,成为各区域经济建设的主战场。8月14日,工信部赛迪顾问发布《2024年中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及《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2024)》显示,全国有59个园区GDP超过千亿元。
当前我国产业园区在推进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方面存在哪些现实难题?产业园区的发展如何借势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结合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推动自身发展?成都如何推进园区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本期《锦观智库》采访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晓利。
59个园区产值超千亿
产业园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锦观智库:以国家高新区和经开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目前发展情况分析,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如何?在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方面存在哪些现实难题?
孙晓利:园区是产业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园区发展的问题,要从能否满足企业需求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我国已形成规模总量庞大、类型多样的产业园区。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国家级经开区230个,国家级高新区178个。四川省有国家级高新区8个、国家级经开区10个。在2024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名单中,共有59个园区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比上年增长5个;87个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个,较上年增长20个;53个园区进出口额超过500亿元,较上年增长4个。
但也存在如园区分布不均、发展水平不一等具体问题。部分产业园区存在定位不精、特色不明、边界不清、产业偏弱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当前产业园区发展的矛盾已经从总量短缺转为结构性供给不足,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园区供给与企业创新发展中对空间及其附加服务的需求不能完全适配。
以高新区和经开区为例,一是高新区和经开区出现了趋同化现象,产业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二是园区发展呈现“极化”现象,强者恒强,非百强园区和百强园区之间的产业吸附能力、产业承载能力、产业竞争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
产业园区难以实现精准定位、特色发展,难点和瓶颈是:产业园区是前期投入大,但后期盈利模式不清,没有形成“融-投-管-退”的良性循环体系。其中,特别是金融体系对于产业园区的支撑明显不足。在融资环节,园区开发主体的融资渠道没有从“地产开发”中剥离。在退出环节,园区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刚刚起步,发行门槛高、有较大的国资偏好。因此,资金流动性风险下,更加急于追求“效益和效率”,招商引资自然倾向“捡到篮子都是菜”,精准定位往往成为空谈。
不能站在园区看园区
要深入把握和融入区域发展大势
锦观智库:从区域发展来看,产业园区的发展如何借势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结合城市资源禀赋,推动自身发展?从产业发展角度,又如何推进园区自身的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孙晓利:一个园区是一个城市的缩影,园区经济是区域经济的最小单元之一,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等基本功能形态。园区布局什么样的主导产业,不能站在园区看园区,不能站在片区看园区,要深入把握和融入区域发展大势,这是很多产业园区成功的经验。例如,有一些园区借了“区域一体化的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外溢,实现了“协同分工”。有一些园区借了“区域内龙头企业的势”,通过深挖龙头企业供应链配套,实现了产业“链式集聚”。有一些园区借了“区域培育新动能政策的势”,通过谋划新IP,实现了产业“无中生有”。
一是紧密结合区域发展战略,明确园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产业园区应深入研究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包括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等,确保园区的发展方向与区域发展目标保持一致,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是优化体制机制,激发工作活力。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优化,如出台园区布局总体方案和管理体制机制意见,明确园区产业发展、链条招商、项目建设、企业孵化、人才引进等主要职能,创新管理模式和选人用人机制,激发园区的活力和创造力。
三是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夯实发展动力。围绕区域重点产业链,布局特色产业,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细分产业领域,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坚持市场化的方向,通过有效的招商引资策略,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入驻,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四是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根据区域发展的需求,推动园区的智能化改造,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推动园区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园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
五是关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重点破解“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问题,注重园区数字化战略统筹,推动园区工业企业生产制造环节和能源管理数字化,统筹评估建设成本和经济社会效益。探索建立以园区CIM平台为底座的智慧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率效能。推动政策供给从“给优惠”向“育场景”转变,通过搭建更丰富的应用场景,促进生态参与者的属地化协同合作,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统筹区域产业园区发展
在动态优化中实现园区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适配
锦观智库:当前,成都有国家级园区4个、省级园区21个、市级园区58个,如何推进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把园区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起来?
孙晓利:推动园区发展专业化,前提是敢于锚定一个产业,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事实上,很多产业园区都没有魄力把产业规划锚定到某一个三级、四级门类,甚至都不敢到二级门类。园区推动特色化路径就是锚定一个方向,打造一个IP,融入一个圈子,找到一批链上企业,链接一批专业服务机构。没有精准的产业定位,园区只能提供无行业差别的基础服务,无法真正实现专业化发展。
推进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有3个关键词:一是“统筹”,通过整合优化、转型提升、撤销淘汰、盘活存量,加快形成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类型多样、运营高效、功能复合的产业园区体系,在动态优化中实现园区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适配。二是“搞活”,充分调动市场化开发运营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园区投融资平台的积极性,认定和布局一批空间尺度适宜、成本低廉、品质一流、服务专业的“园中园”,使其成为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的样板间。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推进经济管理权限下放改革试点,优化园区审批服务流程,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实现园区事情园区办,促进园区生态参与者的属地化协同合作。三是“支撑”,紧紧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充分结合并发掘园区自身的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做强做大主导产业支撑,突出主导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明确园区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鼓励支持引导园区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加速培育特色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实融合、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政策举措落到实处,以技术突破、质量突破和品牌突破开辟园区企业未来的市场空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钟文 编辑 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