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影重重,慧眼识“虫”——一例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治

【第四届检验与临床(血液与体液)思维案例大赛总决赛稿件】


作者 | 魏玉仙1  史逸娴2

单位 |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1.检验科,2.呼吸内科




前    言


老年男性患者,既往有“肝癌综合治疗(手术+靶向+免疫)、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史;间隔2个月先后两次入院。


第一次因发热3天入院,肺部CT示双肺大量斑片状磨玻璃影,考虑“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可能性大,予磺胺甲噁唑抗感染治疗疗效欠佳。是什么原因引起患者“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


患者无痰,考虑既往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气管镜风险极大。但是,经风险评估,最终在全麻下行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液体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未见可疑病原菌;NGS亦未检出致病菌。结合患者近1年有使用替雷利珠单抗,考虑诊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并予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后继续甲强龙抗炎治疗。


出院1月余后,因发生“气促、肢肿”二次入院,查肺部CT示磨玻璃密度增高影。检验科从患者痰细胞形态学检查中快速找到耶氏肺孢子菌,通过慧眼识“虫”,予磺胺甲噁唑抗感染治疗后好转。


前后相差2个月具有相同的肺影像,最终诊断为不同的疾病,值得临床诊疗关注。




案例经过


男性患者(66岁),既往有“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史。两年前因肝脏占位就诊我院,诊断“原发性肝癌巴塞罗那A期(CNLCIA期;T1bN0M0IB期)”,行“腹腔镜右肝癌切除术”,术后复查发现肿瘤复发,先后行2次TACE及靶向和免疫治疗至今。


一年前因发热入住我院,入院后查体:T:36℃,P:78次/分,R:20次/分,BP:120/77mmHg,SpO2:93%(吸氧2L/min),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完善肺部CT:双肺大量斑片状磨玻璃影。完善实验室常规检查、诱导化痰后行痰体液细胞学、痰NGS、痰涂片+培养(细菌+真菌)、巨细胞病毒DNA、G试验、GM试验、流感病毒核酸、新冠病毒核酸、ANCA、ANA、ACA、dsDNA、乳酸脱氢酶、T细胞亚群等检查。


结合临床,虽未查找到相关病原体,但仍考虑“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可能性大,予磺胺甲噁唑抗感染治疗,然而疗效不佳。


考虑患者既往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气管镜风险极大。然而,我们迎难而上,在全麻下行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液体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仍未见耶氏肺孢子菌,也未检测到巨细胞病毒DNA,灌洗液涂片及培养未检出病原体,肺泡灌洗液NGS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考虑非致病菌)。


综上,肺泡灌洗液未检出病原体,结合患者近1年有使用“替雷利珠单抗”病史,故考虑诊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予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甲强龙抗炎巩固治疗。


然而,出院1月余后再次因发生“气促、肢肿”入院,查体:T 36.9℃,P 75次/分,R 18次/分,BP 113/80mmHg,SpO98%(未吸氧)。神志清晰,心率82次/分,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双下肢无水肿。


完善肺部CT:肺部磨玻璃密度增高影。间隔不到2个月,肺部磨玻璃病灶较前增多,性质较前相仿。是新发的肺炎吗?还是因为激素减量导致原先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复发?需要进一步检查。入院后联系检验科做痰体液细胞形态,很快就从痰中找到耶氏肺孢子菌,诊断为“耶氏肺孢子菌肺炎”,予磺胺甲噁唑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




检验案例分析


该患者2个月内因“发热”、“气促、肢肿”曾先后2次入院,两次肺部CT均示双肺磨玻璃影,同影是同病?亦或异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检查结果如下:


(第一次入院)


1、肺CT检查:双肺大量斑片状磨玻璃影(见图1)。


图片

图1 第一次入院时的肺部CT平扫


2、血常规+CRP:C反应蛋白78.96mg/L↑,白细胞计数3.82x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58.50%,嗜酸性粒细胞比率17.60%↑,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67x10^9/L↑,血红蛋白140g/L,血小板121x10^9/L↓(见图2)。


图片

图2 血常规+CRP报告


3、肺泡灌洗液体液细胞学分类检查:未找到耶氏肺孢子菌(见图3)。


图片

图3 肺泡灌洗液体液细胞学分类检查


4、肺泡灌洗液NGS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见图4)。


图片

图4 肺泡灌洗液NGS


5、血真菌(1-3)-β-D葡聚糖(G试验):阴性(见图5)。


图片

图5 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


患者第一次入院,通过肺泡灌洗液体液细胞学检查、肺泡灌洗液NGS、细菌+真菌涂片及培养、真菌(1-3)-β-D葡聚糖(G试验)等检查,同时根据影像学及治疗疗效评估,结合患者近期有使用“替雷利珠单抗”病史,故临床考虑诊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


(第二次入院)


6、肺部CT平扫:肺部磨玻璃密度增高影(见图6)。


图片

图6 第二次入院时的肺部CT平扫


7、痰体液细胞学分类检查:找到耶氏肺孢子菌。


瑞-吉染色低倍镜下可见两细胞中间有一均匀的粉色片状、云絮状的东西,如图7。进一步转油镜观察。


图片

图7 痰体液细胞学分类检查(x100,瑞-吉染色)


瑞-吉染色油镜下可见圆形或类圆形包囊,直径4-6um,囊壁不着色,透明似晕圈状或环状,囊壁内含有2-8个囊内小体,呈玫瑰花状或不规则排列。滋养体为可变多行体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呈粉紫色,核紫黑色。找到典型的包囊是重要的诊断形态,但滋养体和包囊多聚集成云絮或斑片状,如图8。可进一步行六胺银染色。


图片

图8 痰体液细胞学分类检查(x1000,瑞-吉染色)


六胺银染色包囊壁轮廓呈淡褐或深褐色,其囊内小体模糊不清或隐约可见,部分包囊呈括弧样结构,滋养体不着色。伊红染液作为复染液,包囊壁呈褐色,背景为橘红色,如图9。


图片

图9 痰体液细胞学分类检查(x1000,六胺银染色)


8、痰NGS:检出耶氏肺孢子菌,序列数13448,考虑为致病菌;余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具核梭杆菌、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7型,结合影像学不考虑为致病菌(见图10)。


图片

图10 痰NGS


9、真菌(1-3)-β-D葡聚糖(G试验):119.84pg/mL↑(见图11)。


图片

图11 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


患者第二次入院,通过痰体液细胞学检查,进行瑞-吉染色和六胺银染色,均检出肺胞子菌滋养体和包囊,结合影像、病原学检查、痰NGS及真菌(1-3)-β-D葡聚糖(G试验)均符合耶氏肺孢子菌诊断。




临床案例分析


1.患者老年男性,先后2次间隔2个月不到入院。既往有“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史。2年前因肝脏占位就诊我院,诊断“原发性肝癌巴塞罗那A期(CNLCIA期;T1bN0M0IB期)”,行“腹腔镜右肝癌切除术”,术后复查发现肿瘤复发,先后行2次TACE及靶向和免疫治疗至今,为免疫抑制宿主。


2.第一次住院系缘由1年前因发热入住我院,入院后查体:T:36℃,P:78次/分,R:20次/分,BP:120/77mmHg,SpO2:93%(吸氧2L/min),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完善肺部CT:双肺大量斑片状磨玻璃影(见图12A)。完善实验室常规检查及痰病原学相关检查,未查找到相关病原体。


图片

图12 患者前后2次住院的肺部CT检查


3.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虽未检测出痰病原体,考虑痰标本的假阴性可能,我们仍考虑“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可能性大,予磺胺甲噁唑抗感染治疗,然而疗效不佳,复查影像学不吸收(见图12B)。遂在全麻下行气管镜检查,经与检验科沟通交流,肺泡灌洗液仍未检测出病原体。


4.结合患者近1年有使用“替雷利珠单抗”病史,故考虑诊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予激素治疗后未再发热,复查炎症指标较前下降,复查肺CT影像学有吸收(见图12C),病情好转,出院后继续予以甲强龙巩固治疗。


5.然而,出院1月余后再次因发生“气促、肢肿”二次入院,查体:T:36.9℃,P:75次/分,R:18次/分,BP:113/80mmHg,SpO2:98%(未吸氧)。神志清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双下肢无水肿。完善肺部CT:肺部磨玻璃密度增高影(见图12D)。


6.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同一个人,间隔不到2个月住院,第一次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入院,经激素治疗后好转,后减量维持治疗,然过程中出现新增的肺间质性改变的影像学,是因为激素减量导致原先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复发?还是新发的肺炎呢?经检验科的慧眼识“虫”,很快就确诊为“耶氏肺孢子菌”,予磺胺甲噁唑抗感染治疗后肺部影像学吸收(见图12E)。




知识拓展


肺磨玻璃影是指肺内边界模糊或清楚的半透明密度区,其内可见血管纹理和支气管壁。肺部CT示以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为主的间质性肺疾病,常见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病毒性肺炎、弥漫性肺泡出血、间质性肺炎、急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过敏性肺炎、肺水肿等。


可见,相同的肺部CT影像学表现,可由不同的疾病所致。患者系免疫抑制宿主,出现发热、气促,肺部影像学出现磨玻璃影,尤其需警惕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病毒性肺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IP)等。


近年来,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CIP是常见的免疫治疗相关肺毒性,也是引起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CIP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如果诊疗不当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一般情况下,同时符合以下三条可诊断CIP:(1)免疫用药史(患者接受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2)影像学表现:新出现的肺部阴影(如磨玻璃影、斑片实变影、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等);(3)鉴别诊断:除肺部感染、肺部肿瘤进展、其他原因引起的肺间质性疾病、肺血管炎、肺栓塞、肺水肿等。可见CIP是一种排他性诊断。


本例患者双肺新发磨玻璃影,除外肺部感染、肺水肿、病毒性肺炎、肺间质性疾病,结合ICIs使用史,故考虑诊断CIP2级,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


患者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再次出现新发的双肺的磨玻璃影,通过检验科同事给力的痰的体液细胞学检测,我们快速找到了耶氏肺孢子菌。耶氏肺孢子菌是一种引起人肺部机会性感染的真菌类病原体,致使免疫功能低下者罹患肺孢子菌肺炎(PJP)。


1981年以来PJP成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并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随着器官移植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白血病及实体肿瘤化疗和放疗等的广泛应用,非HIV患者的PJP发病率显著增加。


其典型放射影像学特征为双侧弥漫性的间质浸润,以双肺磨玻璃影为主。对于具有PJP危险因素、存在肺炎和影像学以双肺磨玻璃影表现为主的患者,应考虑PJP的诊断。血清β-D-葡聚糖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可支持PJP的诊断。


该病诊断困难,常易漏诊、误诊,早期诊断更为重要。为避免疾病进展,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在于检验科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到目前为止,病原学染色方法仍是确诊PJP的“金标准”。


因此,为了能更好的帮助临床,除了六胺银染色,我们又对耶氏肺孢子菌进行不同病原学染色,期望为PJP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各种染色形态如下见图13。


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包囊囊壁均不着色,镜检效果不佳,但其日常标本量多,见其可疑菌体即可联合其他的染色,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帮助(见图13A,13B)。真菌荧光染色镜检结果,可见发出蓝色荧光的耶氏肺孢子菌包囊与囊内小体(见图13C)。肺泡灌洗液瑞-吉染色滋养体胞质呈灰蓝至蓝色,核紫红色,包囊囊壁不着色(见图13D)。


图片

图13 耶氏肺孢子菌的不同病原学染色




案例总结


1、本病例中患者前后两次因病入院,结合其恶性肿瘤基础,为免疫抑制宿主,临床表现为发热、气促,肺部影像学提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虽痰病原学检测阴性,但仍考虑PJP感染可能性大,予经验性治疗后效果不佳,遂行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术,肺泡灌洗液仍未检测出病原体。


排除其他感染后,结合有使用ICIs病史,故考虑诊断CIP,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然病程好转过程中再次出现同样性质的肺部病灶进展,经再次完善病原学后,检验科同事们慧眼识“虫”,发现了肺孢子菌。


该病例提示我们:肺部影像学扑朔迷离,谍影重重。同影可以是同病,亦或是异病。我们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寻找证据支持论据,借助他人的力量,积极和检验科等兄弟科室保持紧密联系。


2、此病例给予我们形态学工作者极大的反思:①病史非常重要,知其然可以更加有的放矢;②积极与临床沟通,辩证分析检验结果;③随着疾病谱变化,也会面临更多新的挑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④检验技术在不断更新替换,然旧的检测手段仍有存在的理由和优点,我们应扬长避短,发挥形态学工作者的重要性;⑤跟踪、随访病例,与临床保持紧密联系,检验技能可以进一步提升。




专家点评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呼吸内科林秀华


以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为主的间质性肺疾病,常见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病毒性肺炎、弥漫性肺泡出血、间质性肺炎、急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过敏性肺炎、肺水肿等。可见,相同的肺部CT影像学表现,可由不同的疾病所致。在该病例中,检验科同仁先后在患者两次住院期间均进行了痰、肺泡灌洗液的体液细胞学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同时结合患者的既往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经过、疗效评估,最终明确了系不同的疾病(CIP、PJP)所致。慧眼识“虫”、慧眼识“瘤”,临床检验工作中,各种体液细胞学分析检测尤为重要,可以第一时间快速、精准为临床提供非常有用的检验诊断信息。检验与临床充分沟通,才能相佐相成。




参考文献:

[1] GiménezPalleiro A, Mazzini SP, Franquet T. Basic HRCT patterns in diffuse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Radiologia (Engl Ed). 2022;64 Suppl3:215-226.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9;42(11):820-825.

[3]Thomas CF Jr, Limper AH. Pneumocystis pneumonia. N Engl J Med. 2004;350:2487.

[4]Bollée G, Sarfati C, Thiéry G,et al.Clinical picture of Pneumocystis jiroveci pneumonia in cancer patients.Chest. 2007;132(4):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