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技术Leader的老板,越喜欢做『创新先驱』,就越容易“被毒打”

一个几乎已经得到公认的规律是:走在创新最前沿的『先驱者』,往往会因为试错成本、市场教育成本很高而很成为“先烈”;相比之下,采取“跟随策略”的『模仿者』,则要少走不少弯路,他们很容易“摘桃子”。

那么,做创新的『先驱者』就是不值得的吗?非也非也,放在更长的周期里看, 即便是很容易成为“先烈”,对技术Leader来说,做创新『先驱者』的收益也是巨大的,甚至是“收益远大于成本”。

不过,鉴于技术Leader和老板各自所付出的成本和收益都不一致,对技术Leader来说是“收益远大于成本”的事情,对老板来说却可能是“釜底抽薪”,甚至是给技术Leader或友商打工,在公司的组织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实际上,对老板来说,在创新业务上要不要做『先驱者』,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首先得看自己公司的组织能力如何。如果组织文化不行、缺乏留住技术Leader的能力,竟然还要做创新的『先驱者』,那就是“作死”。

1. 相比于『模仿者』,『先驱者』拥有很多从犯错中学习的机会

单从财务的角度看,似乎,“跟随策略”是最优解——他们可以用三年时间走完别人用十年时间才走完的路。

不过,由于省却了很多“亲自犯错”的过程,『模仿者』也就错过了很多痛感,因而,错过了很多“从对错误的反思中学习”的机会。所以,哪怕从结果上看是成功了,但在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能力提升是有限的——对很多问题,是“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用第一性原理来解释就是:

人的认知能力提升,靠的就是corner case及其所带来的痛感(痛感,就是corner case数据回传的“触发机制”),而不愿意付出试错成本、通过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来走捷径,则很容易让我们错过很多corner case及其所带来的痛感,因而,认知能力提升就会受到限制。

所以,模仿者尽管起点很高,但天花板却很低。甚至,在某个时刻遇到一些最简单的问题时,也会因为缺乏“常识”而挂掉;并且,他们在挂掉之后,通常也不会给自己日后“东山再起”留下多少资本。

也有不少『先驱者』,哪怕明知最终成为“先烈”的概率很大,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做『先驱者』固然意味着要走更多的弯路、付出更高的试错成本,但只要具备足够强的反思能力,当事人也会从弯路中学到很多很多。在某个特定阶段里,『先驱者』的所得往往小于付出,但在整个生命周期里,他们的所得大概率会远远超出付出。

我在这里所说的“所得”,主要指认知,而非财富。当然,总体上,只要『高维认知』都到位了,对财富的获取并不是什么难事,就看自己愿不愿意在上面花心思花时间了。

2. 留不住人才的老板,做创新『先驱者』,就是给员工和友商打工

不过,“在整个生命周期里,『先驱者』的所得会远远超过付出”这个法则,更适用于个人,而非公司。

一个公司在做『先驱者』的情况下,能否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得超过付出”,这取决于公司能否持续留住优秀人才,尤其是技术Leader。

如果公司的组织文化很强大,能持续留住优秀人才,那么,创新业务团队在从『先驱者』到成为“先烈”这个过程中所吸收的经验教训、获得的认知提升,都会沉淀为公司的能力,因而,肯定会让公司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得超过付出”。

但如果公司的组织文化很糟糕,或者很脆弱,不能持续留住优秀人才,那么,随着创新业务团队人才的流失,他们在从『先驱者』到成为“先烈”这个过程中所吸收的经验教训、获得的认知提升,也大都随着离开的人才而去——留给公司的专利,其实仅占他们的认知总成果的一个零头。

学费是老板支付的,学习成果却大都被员工带走了,在这种情况下,老板是不是在给员工(尤其是技术Leader)打工啊? 甚至,如果员工是集体跳槽到同一个公司(也许还是友商),那么,这个老板,还可能是在给员工的下一任老板打工了。

可见,在新的技术浪潮来临之际,老板在决定要不要做第一批吃螃蟹者的时候,除了做“技术成熟度/商业落地曲线”外,更应该评估一下自己公司的组织文化是怎样的——如果自己的公司很难留住创新人才,那就别做『先驱者』了。

可见,老板应该采取怎样的战略,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得看他的组织是怎样的。

3. 留不住人才的老板,越喜欢做『创新先驱』,就越容易“掉队”

然而,一个比较扯淡的现实是:在国内的科技产业,通常,越是不擅长搞组织能力建设、因而越难持续留住优秀人才的老板,往往越喜欢在创新业务上做『先驱者』。

这些老板不擅长搞组织能力建设,跟他们喜欢做创新业务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但这两者背后有一个共同原因:纯技术思维,认为“技术越先进越牛逼”,却意识不到组织能力的重要性。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那些擅长组织能力建设、因而有能力持续留住优秀人才的老板,在公司的成立后的早期,往往不喜欢在创新业务上做『先驱者』,他们更喜欢做『模仿者』。尽管从长期来看,做『先驱者』,哪怕成为“先烈”了,收益也是巨大的。

这些老板擅长搞组织能力建设,跟他们选择做『模仿者』之间也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但这两者背后有一个共同原因:商业思维强,认为组织能力是比短期内的技术能力更重要的东西——只要组织能力足够强,技术能力哪怕起点比较低,后面也很容易反超。

这些老板之所以“哪怕明白做先烈也会有巨大的收益”,也仍然不会“去冒成为先烈的风险”而做『先驱者』,是因为公司在成立的早期,资金匮乏,往往只有一次出牌的机会;并且,大部分技术人才,其实也缺乏商业方面的『高维认知』,他们没什么远见,在老板能通过一次商业上的阶段型成功证明自己之前,他们是不会死心塌地追随的。

所以,在做决策的时候,老板必须要时刻考虑“如何才能继续留在牌桌上”。

不过,在取得了几次胜利、武器弹药和粮草都比较充足了之后,这些原先多次采取“跟随策略”的老板就敢于在后续的新技术、新业务上做『先驱者』了。

这个时候,那些老板不擅长组织能力建设、留不住人才的公司,已经从上一波技术浪潮中的『先驱者』沦为“先烈”了。然后,他们所以释放出的人才,恰好可以加入这些老板擅长组织能力建设、对人才的吸引力强的公司,继续为行业创造贡献。

对这些“弃暗投明”的人才来说,尽管在新东家做的技术或业务跟在老东家不一样,但他们在过往积累的很多认知却是可以复用的。

这样,那些老板的组织建设能力差的公司,跟老板的组织建设能力强的公司,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重要的观点,需要再重申一遍:

老板不重视组织能力建设,或者,即便是重视,但认知水平跟不上,因而没把组织能力打造好,留不住优秀人才,那么,在创新业务上做先驱,就是作死——不仅是在“给员工打工”,而且还可能是在“给友商打工”。

4. 越是留不住人才的老板,越容易被技术Leader给忽悠

但要让这些不擅长留住人才的老板放弃做『先驱者』的执念也是很难的。

除他们确实相信做创新的『先驱者』可以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及技术能力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很容易被技术Leader给忽悠。

技术Leader的利益,跟老板的利益却并不一致——根据我们在本文开头的观点,对技术Leadr来说,哪怕是『先驱者』最终会成为“先烈”,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他在简历、认知方面的综合所得一定是大于付出的。

更何况,相比于老板,技术Leader也没有真正付出多少成本——因为他付出的那些时间,都有工资作为报酬的。

所以,即便是明知成为“先烈”的概率远大于成功的概率,技术Leader依然有足够的动力去忽悠老板在创新业务上做『先驱者』。在公司的组织文化不好、技术Leadr知道自己并不会跟老板“白头偕老”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另一方面,越是不重视/不擅长组织能力建设、缺乏留住人才的能力的老板,就越容易被技术Leader给忽悠。

老板不擅长组织能力建设,跟他容易被技术Leaer忽悠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但这两者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纯技术思维,缺乏对商业的认知、缺乏对人性的理解。

5. 留不住人才的老板“总结教训”的结果是:变得敏感多疑

前面说过,在“从先驱到先烈”的过程中,技术Leader的认知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可难道老板的认知就没有提升吗?

肯定也有所提升了。但过往“被辜负”的经历,有很大的概率会让老板收获一些错误的认知,进而让他在某些重大决策上的判断力下降。

比如,过分“吸取教训”的结果就是,以后在新技术的投入上变得瞻前顾后了;再比如,以后对其他人(比如新的技术Leader)的信任度下降了,不肯充分授权了,这样,不仅会让自己越来越累,也会让公司的组织能力越来越差,因而越发留不住优秀人才。

简单地说,“被辜负”的经历会让这些老板显得敏感多疑。这种性格上的转变,显然会让公司的组织能力越来越差。

6.  不重视组织能力建设,无论对创新的策略是怎样的,结局都是“很惨”

一个组织能力不行的公司,如果一直做『模仿者』,固然会一直很被动,盈利能力会很一般,最终会被“温水煮青蛙”,但相比于做『先驱者』,最起码会活得更久一些。

当然了,我绝对没有提倡老板们做“模仿者”的意思。上面几段内容的中心思想其实是:老板如果不重视组织能力建设,或者哪怕重视,也缺乏这样的能力,那他的公司要么是“活得很惨”(不创新),要么是“死得很惨”(创新)。

【未尽之语】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前段时间,在理想汽车通过端到端进入自动驾驶的第一梯队后,不少人都觉得很震惊,来问我“怎么回事情”。

但我觉得,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我大概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就认为,在几家新势力里面,理想的自动驾驶能力“在以后一定是最强的”。

因为,我看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当然也包括技术竞争力)时所坚持的第一性原理是:技术能力只一个公司的『低维能力』,组织能力才是『高维能力』,后者可以决定前者。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图片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这个观点,在《这家“外行领导内行”的无人驾驶公司,凭啥商业化走到了行业最前列?》一文中已有更多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