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来“生命种子”,植入新生希望,7岁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顺利出仓!

大众网记者 徐玲 通讯员李晓玲 济南报道

9月23日,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第31天,7岁的哲哲(化名)缓缓走出移植仓,从医护人员手中接过最喜欢的玩具,一段崭新美好的人生旅程正静静等待他开启。

哲哲正是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儿科主任、知名专家马燕,副主任医师李晓玲团队,成功救治的一位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在众人的精心呵护下,“生命的种子”再次生根发芽……

骨髓突然“罢工”厄运降临幸福之家

半年多前,哲哲开始频繁出现身上瘀青、流鼻血等症状,家长赶忙带他去当地医院检查。然而,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让夫妻二人难以接受。

医生解释道:“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功能低下为特征的血液系统疾病,可以理解为骨髓衰竭了、‘罢工’了,不再造血了。”结合患儿的病情,当地医院为其制定了药物治疗方案。遗憾的是,药物治疗3个月未能抑制病情发展。此时的哲哲已伴有严重输血依赖,需要频繁输血才能维持身体各项机能运转,尽快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挽救生命的唯一出路。

经过介绍,哲哲父母慕名找到了在儿童血液疾病方面具有丰富诊疗经验的李晓玲副主任医师。就这样,在医患相互信任、密切配合的“双向奔赴”下,治疗迅速展开。

“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重建患儿造血功能,使其可以自主产生足够的血细胞,从而摆脱对输血的依赖。现在最重要的是寻找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就像是为哲哲的骨髓‘工厂’换一套全新的生产线,这样就可以健康地拥抱新生活了。”李晓玲副主任医师暖心的话语让哲哲一家重燃信心。

以坚韧和毅力对抗病魔的哲哲,很快得到了命运的垂青。在父母均因条件不符无法成为干细胞供者时,从山东脐血库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成功找到一份全相合的脐带血。全相合脐带血所包含的造血干细胞,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方面具有提高移植成功率、降低感染风险、拓宽治疗范围等显著优势,既可以为哲哲治疗疾病,又能帮助他尽快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7天建成,31天出仓!争气的他在这里“破茧重生”

找到干细胞供者,移植筹备工作全面展开。“进仓前、移植过程中、后期护理,孩子需要我们医护团队的密切配合、规范处理。患儿能够移植实属不易,全方位的照料要跟上。”马燕主任细心叮嘱科室医护人员。

要让“生命种子”成功“生根发芽”,移植仓的建成迫在眉睫。“医院高度重视这位小患者,为其选择了目前最为先进的移动移植仓,从开始筹备建立,到最后落地使用,仅用了7天时间,为孩子提供了最佳的治疗环境。”李晓玲这样介绍。

图片

经过充分的术前讨论和周密准备,儿科团队成功为哲哲输入造血干细胞,播种下了这份珍贵的“生命种子”。哲哲仿佛感知了身体里这股鲜活的力量,也和病魔暗暗较劲。令人欣喜的是,仅13天后干细胞就达到完全植入,比预估整整提前了一周,且回输不良反应很少。

哲哲爸爸说:“陪在仓里的这一个月,看着被病痛折磨的孩子,我时常感觉很恍惚,不知何时能看到他活蹦乱跳的样子。是儿科医护团队日复一日的坚持让我们感到希望就在前方。”

终于,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第31天,哲哲跨越重重关卡,生命种子在他体内“生根发芽”,完成造血功能重建,顺利出仓。

坚强又争气的“小勇士”对幸福生活有了新期待

出仓后重获新生的哲哲虽然还有些虚弱,但明亮的眼神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孩子真的很坚强、很争气,面对疾病非常勇敢。我们治疗和保障两手抓,争取帮助哲哲3-6个月后重返校园,和小朋友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谈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日常护理,李晓玲特别提醒家长,除了注意预防感染、多吃新鲜果蔬、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外,适度的运动和乐观积极的心态也是快速康复的秘诀。

图片

哲哲父母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感激之情,浓缩在两面锦旗中,轻轻地挂在儿科墙上,见证着医患之间那份超越了职责与使命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