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年文学之星丨池上:玻璃罩内外,或许我们都在被观赏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9月23日,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会同春风悦读榜组委会共同公布了2024年“浙江青年文学之星·秋季榜”上榜作家,杭州作家池上名列其中。

池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第二批“新荷计划”青年作家,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小说集《镜中》《无麂岛之夜》《曼珠沙华》,曾获首届“山花文学双年奖新人奖”、第六届“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

除了小说家的身份,池上还是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的一名语文教师。这也使她在书写生活中,有着更多元的视角。在《曼珠沙华》中,池上关照的不仅是校园故事,还有家庭悲欢和社会层面的探索

“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就连现在学校里孩子的情绪波动都远远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在最新作品《情绪指针》中,池上就着重探讨了情绪对人与社会乃至文明的影响,并首次尝试了科幻小说的呈现形式。

小说中,一场名为“大灾变”的集体自杀事件摧毁了旧的文明与秩序。新国度“基遍”要求所有人必须佩戴“情绪指针”,以实现对人们在情绪上的“清洗”,达到绝对平和社会。

“人人都是零度情绪者”,这个世界会变好吗?新人类和旧人类将如何相处?让我们一起跟着小说,随着池上穿过科技,探索人性的最深处。

图片

《情绪指针》池上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以下为访谈实录】

潮新闻:《情绪指针》是你的第一本科幻小说,能聊聊为什么会动念创作这部小说吗?

池上:我念高中时,还没有智能手机和MP3,大家听歌都用随身听,如果想要音质更好,就得用CD,但CD携带很不方便。这时,索尼公司推出了一种MD播放器,它兼具音质好与携带方便的优点。我当时的预判是,市场未来一定是被MD占领的。可MP3出现了,然后是手机智能,MD还没有火起来就迅速消失,好像从来没存在过一样。

这种科技发展的“随机”进程令我印象深刻,很多原本可能会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件、技术被抛弃了,它们就像MD一样,是我们错过的、消失的未来。这种错过的消失成为无法解答的谜,对小说家来说,非常迷人。

潮新闻:你刚刚提到错过的、失落的未来。小说中,记忆瓶就就是这样一种技术。这种本为阿尔兹海默症研发的技术,却因病症被攻克遭遇重创。最终,记忆瓶被利用成为“大灾变”的诱因之一。科技的巨大变革是否会失控,从而导致文明的崩塌,是小说呈现给读者的一种可能性。但你对技术的发展似乎保持乐观,为什么?

池上:我在小说里写到了《末日拯救计划》,计划的第二条是:停止人工智能研发和外星探索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研究人类情绪。但回到我们所身处的现实,人工智能研发和外星探索对于人类,特别是尖端的科研人员而言必然有着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抵抗的吸引力。

就像之前看诺兰的电影《奥本海默》。在制造原子弹前,奥本海默就知道原子弹的威力,也知道它产生以后会造成多大的伤害,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这件事情。

因为作为一个顶尖的科学家,他是一定希望并且乐于见到科学技术在自己的手中实现重大突破的。但等到后来,原子弹真的成功被应用到战场上,他却反对了。

这恰恰体现的是人性。

与此相反,最极端的例子恐怕就是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了。可即便如此,真正导致文明的崩塌的是人,而不是技术,难道不是吗? 

图片

池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潮新闻:情绪指针和情绪清理器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道具;通过一系列手段实现人人都是“零度情绪者”则是基遍国的最终目的。可以说,情绪控制是贯穿整部小说的线索,你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情绪波动是一个社会问题?

池上:曾经有个视频在我的朋友圈里刷屏。视频里,一个中年外卖员不知是丢了物品还是太累了,他就坐在地上大哭。

为什么这样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的视频,却击中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它就像是一个缩影,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高压、快节奏还有自身的无助。也许哪天,某一件小事就成了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也会和那个男人一样,听到我们头顶上那根紧绷的弦崩掉的声音。

情绪波动影响的又何止是大人。

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老师,我发现现在孩子们的抗压能力似乎也越来越弱。我小时候是很少受到表扬的,如果被批评或者受到了委屈,也只是自己忍受着,扛一扛也就过去了。但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他们都是在鼓励和赞赏中成长起来的。我并不是说鼓励和赞赏不对,但有些孩子的生活里只有鼓励和赞赏,偶尔遇到一次小挫折便接受不了。

潮新闻:在小说中有个非常讽刺的设定:基遍国里最令人艳羡的职业,男性是安魂师,女性则是福利院老师。为保障教育的绝对公平,福利院老师必须终身绝育。你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层身份是小学老师,关于这个荒诞设定是如何构思的?

池上:上野千鹤子在《始于极限》里写她十分敬重的一位女士,在年近古稀时写了一首题为《归路》的诗。其中有这样一段:此去向何处,归路何其长。

上野千鹤子由此得出结论:可见上了年纪的人也一样无处可归。家庭和子女都成不了“归处”。

不过,家庭和子女在我的这部小说中都不成为问题。

为了避免人类的负面情感让文明重蹈覆辙,基遍国就取消了家庭这种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没有婚姻,不再有孩子。

“人要是想要繁殖,可直接向医院提供精子或卵子。医院会依据精子和卵子的情况挑选高质量的进行组合。受精成功,胚胎发育后,再移植到人工子宫发育。婴儿从出生起即由福利院接管。每个福利院分设育婴部。等婴儿长到三周岁,再有老师专门教他们基遍的各项法规、政策。”

如此一来,福利院老师的挑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设想一下,一个福利院老师有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中出现不公平的几率势必将大大增加。因此,小说中福利院的老师得终身绝育。这当然出于自愿,至少字面意思上是如此。可问题在于,这种所谓的自愿比之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中的被迫,又好得了多少?

《使女的故事》里有生育能力的“使女”沦为了统治阶级的生育工具,而基遍国里的女性为了成为福利院的老师放弃生育,这两者恐怕仍是殊途同归吧。 

图片

池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潮新闻:尽管是一部科幻小说,但《情绪指针》中还是融入了大量古典小说的元素。宋明朗与劳宇就讨论过《水浒传》的情节,甚至将巴比伦的建立,寄托在“受招安”的策略中,与此前理想主义的描述形成鲜明反差。为何为如此设定?有没有设想过如果自己身处那个世界,会留在基遍国,还是加入反抗者?

池上:我念初中时,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非常不喜欢宋江这个人物,原因是他一直想要被招安。我喜欢的是林冲、鲁智深这些不愿意接受招安的。

如今,再回望那段时光,我发现人年轻的时候是很容易喜欢那种格外分明的、确定的事物的。可宋江之所以是宋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特质啊。

和宋江不同,宋明朗的“受招安”不仅有现实层面的考虑,毕竟两支军队的力量悬殊,这其实更是一个“障眼法”——确定谈判日期后的第二天,基遍国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攻击。这点被勒弥看破,并加以利用是后话了。小说里,叛军为了成功,不惜牺牲福利院的儿童,单从这两个方面看,他们就不能算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主义者。

我心目中的理想主义者更倾向于劳卫国。小说里劳卫国斗蟋蟀的情节算是蒲松龄的《促织》的变形。而劳卫国将蟋蟀的碎尸倒进一个小土坑,又仔细地埋好,说着 “尘归尘,土归土”,算是我给一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留有的最后的尊严。

你的第二个问题算是把我难住了。我只能说劳宇在很多时候都代表着我的态度。他是清醒的,审慎的,犹疑的。他身上有很多可取之处,譬如他绝不会盲从,进而冒失乃至激进,但反过来说,也正因为如此,他错失了很多理应呐喊、反抗的机会。

如果我真的身处那个世界,肯定不会像劳宇那样是一个标准的零度情绪者。我愿意(也只能)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人该如何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下抉择,又该何去何从?希望能在今后的书写中作答。

潮新闻:小说用了不小篇幅致敬了韩国电影《老男孩》,能否聊聊为什么选这本电影?劳宇在复刻《老男孩》的困境中待了十年,这是否也在暗示人类的困境?

池上:我以前养过一对仓鼠。它们被关在小小的笼子里,不停地踩着跑轮,它们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踩,可就是这么一直踩着……我看它们踩的时候,就联想到自己,这简直就是一个隐喻。

说到《老男孩》,我一直很喜欢这部片子。不过,把它写进小说并不在我的最初的计划之内。我写到这部分的时候,恰好遇到了疫情,非常焦虑。等我从焦虑中缓过来后,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困境和劳宇的困境捆绑在了一起,便很自然地联想到了《老男孩》。

《老男孩》的主人公被报复他的人关了十年,他愤怒、忿恨,苦苦探寻,最终得知了令他崩溃的真相。劳宇被关押的时候,房间里老是播放《老男孩》。于是,劳宇一直在猜为什么给他看这部片子,但是他的走向和《老男孩》的主人公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说《老男孩》的主人公是情绪的极致放大,那么,劳宇便是情绪的极致稳定。

可以说,他们是用各自的方式去面对人生当中的困境,面对这个困境所带来的虚无。

潮新闻:小说写道,原始人米娅被捕后,如同猩猩一样在动物园被新人类观赏,令人震撼。在科幻之外,小说是否也在尝试更多生命、伦理上的探讨?

池上:多年前,看电影《黑衣人》。电影讲了什么我已经全不记得了,但是它的结尾我至今记得很清楚。

一个近景——地面的人、车子,慢慢开始拉远——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再是宇宙,最后,屏幕上的宇宙竟然缩在了一颗玻璃球里。更叫我瞠目结舌的是,这样的玻璃球一抓一大把,它们不过是外星人的玩具。这个影片结尾轻易颠覆了我曾经深信不疑的那些认知,它使我意识到自己在某种意义上有多么可笑。

小说前半部分,米娅去动物园看猩猩,源于我的一次亲身经历。而她被关在动物园里,若猩猩一样被新版人观赏这个结尾,几乎是我在写她看猩猩的同时就确定下来的。

小说的正文外,我还设计了每一个人物的自白。米娅的自白的最后一部分是这样的:

嗨,玻璃罩外的参观者,现在你明白我要和你说什么了吧。虽然我在玻璃罩内,你在玻璃罩外,可说到底——我们都是那只猩猩。

以此来结束我的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