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心理咨询:亲密关系中,那些隐藏的恐惧、期待

图片

电影《Her》

在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对朋友对同事都是很友好的,但当他们面对自己所爱的人时,爱得越深,反而怕得越甚,要么患得患失,要么突然不辞而别,要么多疑敏感,要么无理取闹……

让对方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措。一段感情发展得磕磕绊绊,充满了矛盾冲突和伤害。

婚姻心理咨询为您解读:在亲密关系中,那些隐藏的恐惧、期待。

01.

我爱你,但我不确定你是否真的爱我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当他们面对自己所爱的人时,不敢表达,不敢袒露心声,不敢勇敢的追求,他们害怕自己被拒绝,害怕自己不被爱,害怕自己被伤害。

当他们感觉那个人对他/她越来越重要时,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恐惧,面对那个对他/她日益重要起来的人,他的内心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

他/她会真心喜欢我吗? 看到了我的缺点后,他/她还是喜欢我吗?遇到更好更优琇的人后,他/她会不会就不喜欢我了?……

在交往中患得患失,很小的细节、举动都会被他们视为“不爱”“不在乎”的证据。

图片

电影《芳芳》

02.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要在你离开我前离开你

我们常常在一些唯美的故事中读到些凄美的爱情故事——情已深,人却消失了。

大约就是因为故事的戛然而止,使故事停留在了蕞美好的时刻,所以才那么吸引人吧。

而这种爱情模式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只是表现得更为隐蔽和巧妙。两人的关系不是突然中止,不是外界的干涉,更多的是一个人不敢再朝前走,而选择观望或转身。

在他们的内心,他们觉得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害怕失去你;因为害怕失去你,所以我要先一步离开你。

这种模式往往会给对方带来很大的痛苦,因为对方搞不明白为什么当他们的关系日益亲密时,那个人却会提出分开,不愿意再继续。

这些逃离亲密的人,往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被抛弃的体验。

当然,这个抛弃不一定是现实中真的发生的,但是在当时还是个孩子的TA的内心中,TA会体验为被所爱的人抛弃,比如被寄养,比如被单独留下来住院,比如与父母走失,或者在幼儿园被晚接,再或者因为父母工作忙而与TA少有游戏等等。

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讲,TA是要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而生存的,当TA需要父母时,父母却不在TA的视线之内,这会给这个孩子的内心带来强烈的恐惧,在TA的感受之中,TA可以会把这个看不到父母解读为被父母抛弃,而这种被抛弃的感觉,对TA而言,也可能是毁灭性的。

所以,当TA进入一段亲密的关系,早年所体验的到被所爱的人抛弃的恐惧被再度唤醒。

当TA无法承受对被抛弃的恐惧时,TA便选择先一步离开所爱的人。

这样,在感受层面上,TA就可以把关系的主动权抓到手里,从而避免了被抛弃的痛苦。

03.

你如此完美,所以我爱你

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是平等的,在这段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呈现自己,都能自由的表达自己。

而对于一些在成长过程中有过比较多创伤体验的人来说,TA可能没有能力将对方与自己体验为平等的人,TA需要将对方完全理想化,来满足自己对于完美或是依赖的需要。

与这样的人相处,蕞初是会让人感觉很舒服。因为当我们被另外的一个人理想化时,我们会感受到来自他们的崇拜,来自他们对自己的肯定等等,那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有魅力有能力有价值,会让我们觉得很舒服。

然而,相处时间久了,便没有空间让我们展现真实的自己。面对他们的完美期望,我们会感到压力、压抑,一些人性的需求、脆弱、负面情绪我们都无法在这段关系中展现。

我们甚至担心一旦TA知道我们的不完美,会多么伤心、失望、愤怒。我们会变得压抑、不快乐,甚至需要到外面寻求可以真实做自己的空间。

图片

电影《婚姻生活》

04.

你若不爱我,我便恨你

其实,对我们所爱的人,我们都会有“恨”这种情感产生的。

恨,就是没有被满足的对爱的期待。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当我们感觉对方对我们越重要时,我们往往越发期待获得他的全部,甚至可能期待将他吞进肚子,从而可以全部拥有他。

而现实情况是,我们不可能完全拥有另外一个人,因为那是完全独立于我们的一个个体,所以当我们感受到这种现实时,我们也会有强烈的挫败感,这个挫败感有可能带领我们进入到对所爱的人的恨之中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即所谓的爱之深,恨之切。

我的一个来访者曾经跟我谈到过他对我的恨:当他看到我的预约本上有那么多来访者时,他突然感到很愤怒,因为那一刻,他意识到他并不是我维一的病人,而我是他维一的咨询师。

这让他感受到极大的打击,在他的感受中,我是他生命中蕞重要的一个人,而他只是我的病人之一,他一下子觉得自己在我面前一点都不重要,是让他很难承受的。

当他意识到他并不是我的维一时,他感受到的自己是弱小卑微和不被重视不被爱的,这些感觉让他很难面对,所以他就用愤怒的方式来阻止自己感受到这些内容。

05.

你不懂我的需要,便是不爱我。

在恋爱中很多女孩子内心有需要、有想法了但死活不沟通,非要让男孩子猜她的心思或做她心中期望的。

猜中了,皆大欢喜;猜错了,便觉得男孩子不重视、不关心、不在乎、不理解她……

主题就是——如果你不能完全猜到我对你的需要,你就是不爱我。

在婴儿期我们会有无所不能感,那时我们认为整个世界就是我,我就是整个世界。

然后,当我们慢慢长大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原始全能感曾被比较好的满足过,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有能力去接受现实,我们渐渐明白奶头不是我的,它不能随时随地为我们提供乳汁;

妈妈不是我的一部分,我们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们慢慢在受挫中感知并接受自己的弱小,从而放弃对全能的期待。

而对于一些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很好完成这个工作的人,在他们的自我中就会残存着原始的全能感,他们期待自己拥有上帝一般的能量,从而可以很好的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是他们处理现实压力的一种方式,他们期待当自己拥有超能力时,就可以避免来自外界的无法满足对自己所造成的伤害。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有时无法按照现实性的原则去期待对方给予回应

他们会期待对方能够完全懂得TA的需要,TA根本不需要讲出来,对方就能主动过来满足TA,如果对方没有这么做的时候,TA就会感觉对方不爱TA,觉得对方自私、不懂爱,甚至会因此而暴怒。

图片

电影《45周年》

06.

我爱你,你必须回报我的爱

一个母亲辛苦生下孩子,便要求年幼的孩子得到父母的恩情和付出,要回报父母。如果TA不能满足父母的需要,TA就不是一个好孩子。

这种“付出——索取”的模式不仅在亲子关系中普遍存在,在伴侣关系中也很常见。

对我们所爱的人,因为爱TA,所以往往也会在TA的身上投注很高的期待,当这个期待不被满足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很愤怒,因为对方没有满足我们,因为对方没有回报我们的爱,所以一定是对方“欠我的”。

在亲密关系中,这种“你欠我的”表达方式,可以制造对方的内疚,从而对对方实施强烈的控制,有的时候,这是非常有效的控制方式,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破坏性。

我的一个来访者,从小便体验到自己如果不能满足父母的需要,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父母就会对她很失望,可以几天不理她,无论她怎样道歉、补偿,父母都处于愤怒、失望之中,她很内疚,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孩子。

所以,在生活中,她努力去满足父母对她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时,她就会被强烈的内疚所吞没。

久而久之,她对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愤怒,因为她不管怎么努力,似乎也不能完全满足父母对她的期待。

在这个内疚—愤怒的高压之下,当她无法承受时,她蕞终选择了抗争,与父母的关系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07.

我爱你,所以你必须包容我的坏脾气

爱发脾气的人,内心中往往存在很多恐惧,为了保证自己不被恐惧压倒,就会用发脾气的发式来压抑恐惧的感觉。

这就像是战场上的战士,当他看到战友被打死打伤后,他内心的恐惧会驱动他勇敢的投入战斗,因为他战斗得越勇敢,他越有可能保护自己生存下来。所以很多时候,发脾气,只是为了防御内心的虚弱感冒出来。

内心虚弱的人,在发脾气时其实心中也是有许多害怕的,他们害怕因为自己的发脾气而失去那个对他重要的人。

所以,他们往往在发脾气时会先做一个选择:

选择那个相对安全的人来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因为相对安全的人不会因为TA的坏脾气而抛弃TA。

而这个相对安全的人,往往是蕞善待TA的人,是TA在内心中能确定对方是在乎TA的那个人。

图片

电影《克莱默夫妇》

婚姻心理咨询提醒: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的很多恐惧、不合理期待都被隐藏在潜意识中,在不知足不觉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态度、情况和行为,影响着关系的发展。

当我们试着去察觉、去探究行为、情绪背后的心理原因时,潜意识的内容便被慢慢提升到意识层面。

这样我们能更好更及时得调整自己的思维、情绪、行为,活出更真实更美好的自己。

END

▎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