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闻《一线》
作者|冯彪
编辑|刘鹏
9月25日,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该论坛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支持,TCL公司联合举办。
回顾25年出海历程,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以一句“不出海就出局”,获得现场多位专家学者的共鸣。
李东生在主题演讲中,概括了全球化对于TCL的战略意义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构建全球制造网络,从而能够应对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巨变;二是倒逼企业产业升级,使TCL从消费电子企业转型为科技制造产业集团;三是坚定自主创新,以领先科技推动全球化;四是培养了一批国际化管理干部,构建了全球化经营组织。”
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出海已从选择题变成必答题,但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出海也面临诸多来自企业内部和全球市场的挑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路江涌在演讲中将挑战概括为四个方面,相对比较虚的是文化的认同、制度的距离,比较实在的挑战为地理的距离和科技发展的距离。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何志毅,则从具体数据层面解读了当前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他统计分析了A股6837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在158个产业赛道里面,中国有109公司进入全球产业的前4名,其中包括有70个领军企业,有16个冠军企业。这意味着中国的企业近年来有了明显的发展。
但是,何志毅也发现,中国的上市公司里面,有一半的产业平均市值、规模、利润是低于全球平均数的,从产业效率来讲更多,大概60%-70%的企业净资产回报率(ROE)低于全球产业平均数。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面对中国企业出海的挑战,与会嘉宾结合企业发展实践和学术研究给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案,其中“本土化”、“科技创新”成为多位嘉宾发言中的热词。
比如,何志毅认为,中国企业还要加大科技含量,要提高质量水平,要提升企业效率。而且,何志毅强调,科技强国不能只用论文数量、专利数量,要看它对产业强国和企业强国的贡献,而且企业自己也是科技创新的一个主要力量,希望企业能够在未来成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强国的主要推动力。
李东生结合TCL实践经验提出四条转型建议:“一是要从产品贸易到共建工业能力,推动海外本土化建设;二是从中国产业链链主到海外区域链链主;三是从全球产品制造到全球品牌经营;四是从兼并收购到自主成长。”
路江涌则从历史纵深的维度回顾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第一个阶段是用全球技术引进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第二个阶段是用国内的生产技术满足国外的市场;第三个阶段是国内越来越强,内循环越来越强;第四个阶段是需要进入全球的大循环,才可能进一步提升引领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路江涌认为,在第四个阶段,需要技术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以及国内和国际的双轮驱动。
路江涌认为,中国企业出海,克服挑战的方案是本土化,只有走到本土化这个步骤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球化,具体做法可以有战略合作、并购,以及内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