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天津9月27日电 (记者崔新耀)9月27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会上,自然资源部、天津市规划资源局负责同志重点发布解读该规划的相关内容。
《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崔新耀摄
“今年8月9日,《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局长陈勇表示,《规划》是天津市第一部“多规合一”、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天津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保护修复和开发建设活动的法定依据。
明确天津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天津是直辖市之一,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天津发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等功能,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规划》提出,至2035年,天津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以内,可服务人口2000万,城镇化率达到88%左右。
《规划》范围包括天津市域、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其中,中心城市包括“津城”“滨城”和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中心城区包括“津城”核心区和“滨城”核心区,“津城”核心区为外环线及外环调整线以内地区(含外环线及外环调整线绿化带),“滨城”核心区主要包括滨海新区海河南北生活区、经开区东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周边地区。
推进区域联动,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规划》明确天津将加快推动区域深度融合,围绕唱好京津“双城记”,主动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建立滨海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协同联动协作机制,加快形成“北京引领、三区联动、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协同合作格局,深化区域一体化、京津同城化。
全面锚固底线,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规划》科学划定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到2035年,规划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67.4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09.4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557.77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69.43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将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规划》构建了“三区两带中屏障,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引领市域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色集约发展,系统优化农业、生态、城镇、海洋等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规划》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统筹水资源、湿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各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系统修复“七廊五湖四湿地”水系生态网络。科学引导各级城镇协调发展,构建“津城”“滨城”互动、滨海新区带动、各区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促进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推进港产城协同联动、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陆海空间协同,建设港湾辉映、陆海统筹的海洋城市。
强化内涵提升,建设活力魅力品质“津城”和宜居宜业美丽“滨城”。“津城”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城市宜居水平与城市活力,打造“一核四片”空间结构。“一核”指“津城”核心区,重点打造中央活力区。“四片”指西青华苑、东丽空港、北辰产城融合、津南会展4个主城片区。“滨城”聚力高质量发展,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打造“一核两片”空间结构。“一核”指“滨城”核心区,重点打造滨城中央活力区以及海河湾文化城等5处特色中心。“两片”指滨海新区北部、南部2个主城片区。
建设人民城市,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以职住平衡为导向,形成产城人融合、人地房联动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分级优化“市级中心-区域级中心-街道级中心-社区级中心”的四级公共活动空间体系,完善全域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构建“15分钟生活圈”,形成市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不同层面绿地系统有机结合和系统贯通的绿色空间体系,构建“一市双城一区,四带三片多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
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便捷高效、安全韧性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京津冀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统筹轨道“四网融合”,建设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还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支撑作用,提高天津市空间治理数字化水平。
陈勇表示,《规划》是天津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全市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天津市规划资源局还将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共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