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你会“预制朋友圈”吗?
据上观新闻9月27日报道,近年来,预制菜逐渐进入大众的生活,“预制”的概念随即也火了起来。预制演唱会、预制人生、预制假期……现在,连朋友圈也能“预制”。尽管近年来“关闭朋友圈”的观点并不少见,但朋友圈仍是无数人表达自我、关心世界的有效渠道。
何为预制朋友圈?其实可以理解为提前预设朋友圈素材、并选择不同时间发送的行为,比如出去旅游拍了成百上千张照片,不会一次性发完,而是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分批次发朋友圈。
南方日报:与其说是“预制”,不如说是“复盘”
在一个高度媒介化的时代,适度“凹人设”无可厚非。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朋友圈或多或少存在印象管理,某种程度上,它也能让社交更“丝滑”,降低沟通成本。本质上,“预制”只是一种形式,同样有其积极意义。毕竟,发朋友圈是比较个人化的行为,与其纠结于是不是“真实”,不如关注够不够“真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有点忙”。错开时间发布,有时候并非主动为之。以深度旅游为例,一路行程匆匆,又不愿一发了之,“预制朋友圈”便可更从容细致地记录,甚至还能分批次进行,选择最合适的时机传播,这又有何不可?更何况,有的人只是把朋友圈当“记事本”,并不在乎有多少点赞。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徐霞客生活在现代,他或许也很爱写“小作文”,但未必每一篇都是“有感即发”。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预制”,不如说是“复盘”,是热爱生活、积极建构意义的体现。
上游新闻:是社交乐趣,但也没必要成为社交负担
对媒介发展带来的泡沫化景观,其实学术界、舆论场一直不乏反思的声音。不可否认的是,人们最根本的生活空间,其实还是这个物理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可能有些平凡和无趣,要考虑柴米油盐,要应对鸡零狗碎,但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最深层的联系,却依然发生在这里。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互联网的形象再造上,而忽视周遭真实的人与生活,人生也恐变得悬浮。
所以,“预制朋友圈”是一种社交乐趣,但也没必要成为人们的社交负担。就像在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最真切的体验依然是目视的风景、耳闻的声音、与亲朋相聚的温情。“预制朋友圈”当然可以带来一连串的点赞,但如果回忆起这个假期,只留下了自己忙于拍照P图、定时发送的记忆,何尝不是一种唐突风景、辜负生活呢?
红星新闻:偶尔玩笑无妨,最怕演着演着就当真了
但在时间的刻度上,“预制朋友圈”是假的。过于刻意的自我展现,可能让人沉迷于扮演“理想自我”的虚幻世界,甚至会慢慢产生认知偏差,误把虚幻当成真实,当虚拟与真实的差距越大,心理落差也会越大。而过度追求社交媒体上点赞和评论带来的满足感,可能容易让发布者产生“虚假成就感”。个体的成就感应该源于内在动机,而非外界的反馈。“预制朋友圈”恰恰是把关注点放在外界的评价上,忽视了内心真实的自我。
“预制朋友圈”可以说是现代社交媒体文化中的一场仿真秀,偶尔玩笑也无妨,最怕的是演着演着就当真了。朋友圈再精致,也无法替代真实的情感和生活体验。用一天时间编辑七天的朋友圈,怎么可能等于享受了七天假期?朋友圈可以预制,但人生无法虚拟,生活的肌理或许就是粗粝的,未修饰的真实,才值得我们珍视。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