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幕的第八届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以“空间协奏”为主题,旨在探索艺术、城市与市民之间的和谐共生。展览分布于核心展区静安雕塑公园及延伸展区南京西路和苏州河静安段沿线,本届雕塑展在静安雕塑公园围墙打开和实行24小时开放的基础上,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多元文化体验,因此,在多件作品上,观众会发现“可玩”“可互动”的特征。
一个白色球形装置在草坪上十分醒目,这是由法国艺术家马克·福尔内斯创作的作品《美丽的狂想》。光线的折射、曲面的蜿蜒,构成了建筑与环境互动的独特语言,观众可以走入球体中,在白色墙体的包围中,抬头仰望,天空都可以是有形状的。艺术家希望当人们置身于这个蜿蜒变幻的球形空间时,可以在此嬉戏、放松,或暂时忘却现实,仿佛置身于一片动静交融的绿洲。
不远处就是由瑞士艺术家克劳蒂亚·孔德创作的《大理石三重奏(仙人掌、叶子和珊瑚)》。三件大理石雕塑周围环绕着延伸的同心圆图案。这些圆圈既像雨滴落在海面上泛起的涟漪,又像树木的年轮,不仅呼应了雕塑本身的自然形态,还为参观者提供了一条与作品互动的独特鹅卵石步道。观众可以走上步道,来到大理石雕塑旁,与当代艺术作品拒绝触摸的形象截然相反,这个雕塑欢迎触摸与拥抱。
中国艺术家杨牧石的作品《单元》是一组金属几何体装置。创作装置的材料来自艺术家从社区居民楼、历史建筑、纪念碑、废弃工地、商业街道、写字楼收集的围墙护栏、防盗窗、雕塑骨架、广告牌、公司铭牌、不锈钢门等。艺术家将材料裁切成一万余件大小不一的部件。随之在对称、糙化、错位、叠置、平面化、挤压、拉长和锐化的局部处理中重新焊接出8件介于雕塑、装置与建筑间的物体。当日常生活中的废弃金属工具被拆解与组合,并强加特定的形式时,隔阂与交流、封闭与开放、消逝与延续、退缩与进步,作为当代社会的基础组成单元,也随之被焊连。
“静安的重要地标百乐门是中国爵士乐的发源地,以此为灵感我们选定了‘协奏’这个意象,在更大的文化范围里探讨雕塑这个议题。所以在很多件作品上,观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隐喻。它们有的能发出声音,有的造型像乐曲一样轻盈,我们也希望达成观众与雕塑作品‘对话’的效果。”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旗下的UCCA Lab策展人程婧介绍。
中国艺术家梁好的作品《山水风》就是静安雕塑公园中一个乐器般的存在,艺术家选用一种金属含量较高的原石,通过切割赋予其演奏的生命力。雕塑上交错排列的缝隙,形似层层相叠的山峦,在任意角度划过或轻轻敲击发出的清脆而铿锵的声响,呼应着山涧的流水之音。而孔洞中穿过的风,也形成一种天然的响动,三者相映成趣,在雕塑所在的空间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声域场。
本届雕塑展共展出来自10个国家的31位参展艺术家的35件作品,其中有22件作品为全新委任作品,不乏诸多大师级艺术家作品:如法国国宝级艺术家马夏尔·雷斯和丹尼尔·布伦,后者曾获得威尼斯双年展“最佳国家馆”金狮奖;以精确校准、富有诗意的雕塑而著名的20世纪最重要的动态艺术家之一——乔治·里基等。此外,本届雕塑展还安排了30余场公共活动与市民联动。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